自然教育/自然保护
 
     
 
 

黄帝缙云 人间仙都——缙云仙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发布日期:2025-06-12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仙都鼎湖峰,秀出东南隅。”缙云仙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境内,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史迹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人间仙境”之美誉。风景区由仙都、黄龙、岩门、大洋山四大景区及狮子岩、石门、唐葛岭、小仙都、大岩洞五个飞地景点组成,总面积44.3平方千米,另有外围保护地带121.9平方千米。缙云仙都于1985年被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自然山水神秀。“千岩竞秀奇峰现,远近高低各不同。”缙云仙都以其“九曲练溪、十里画廊、峰岩奇绝、山水神秀”的自然景观著称。这里有“天下第一笋”之称的鼎湖峰,高170.8米,状如春笋,拔地而起,直刺云天,是世界上最高的单体石柱;有全球罕见的火山喷发通道遗址——凌虚洞,是全国唯一一处暴露在外的岩浆垂直输送通道,保留着极为罕见的火山喷发口遗迹;有犹如经烈火焚烧后的400米天然石廊——龙耕路,横嵌在陡壁之上,石乳外垂,穿行石廊,奇险无比,还有姑妇岩、舅轿岩、大肚岩、花岩、集仙岩、倪翁洞等100多处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星罗棋布,钟灵毓秀。

  人文底蕴深厚。“停余舟而淹留,搜缙云之遗迹;漾百里之清潭,见千仞之孤石。”作为浙东唐诗之路与瓯江山水诗之路的交会地,缙云仙都名胜遍地,诗文满山,谢灵运、陶弘景、李白、白居易等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了大量描写仙都美景的诗词歌赋。缙云仙都还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都摩崖题记,现存摩崖石刻和题记126处,是江南最大的摩崖石刻群,也是中国文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精神图谱。

  黄帝文化灿烂。缙云仙都黄帝祭祀历史悠久,积淀出绵长厚重的黄帝文化。仙都山与黄山、庐山并称轩辕黄帝的三大行宫,坐落在步虚山与仙都山之间的黄帝祠宇,被誉为“天下第一祠”。1998年,缙云联合台湾同胞重修黄帝祠宇,恢复了黄帝祭典的历史传统;2011年,缙云轩辕祭典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成为浙江省保留的三个祭典活动之一;2021年,仙都黄帝祭典升格为由省人民政府主办。自此,“三地共祭”“北陵南祠”的全国轩辕黄帝祭祀格局真正形成,也向全国呈现了一场文化盛宴,展示了独具魅力的浙江气派、缙云韵味。

  一直以来,缙云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仙都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画好山水画,念好山字经”的重要嘱托,依托“只此青绿”的山水基底,坚持生态优先、永续利用、精准控制的建设理念,打造出山水和人文风貌彰显、业态和产品体验丰富的自然保护地样本。

  科学规划,绘就全域发展蓝图。缙云仙都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始终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编制上报国务院的《仙都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23—2035年)》,明确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方向和保护重点,通过合理划分功能区域,优化资源配置,指导风景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为突破“缙云仙都风景名胜区各景区景点分散”这一瓶颈,《规划》特别指出要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做到全县一盘棋,推动区域景观一体化,不断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监管守护,筑牢绿色生态防线。缙云仙都风景名胜区坚持生态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落实“五步走”工作方法,不断做深、做足、做透生态文章。一是对鼎湖峰、倪翁洞、朱潭山等核心景点,采取封闭式管理,控制游客数量,减少人为干扰。二是对景区内的古树名木,建立“一树一档”保护制度,并采取病虫害防治、营养补给等精细化管护措施。三是布设空气质量监测站、水质监测点、生物多样性观测点,实时监测生态环境状况。四是建立生态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生态风险。五是开展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样地建设,2023—2024年在仙都风景名胜区内新建10个20米×20米小样地。“五步走”工作方法为仙都的生态保护铺就生态防护“天网”。

  修复赋能,重绘优美山水画卷。近年来,缙云仙都风景名胜区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通过美丽林相改造、松材线虫除治、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废弃岩宕生态修复等手段,推进了区域内山水林田溪一体化修复,有效改善了风景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风貌。近年来,累计实施仙都废弃岩宕生态修复工程、仙岩至板壁岩田园风貌提升改造工程等系列项目,高质量重塑优美山水田园景观,让废弃的“消极空间”转化为可利用的“优质资产”,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新热门景点。

  文旅融合,打造产业新型引擎。多年来,缙云仙都不断探索黄帝文化有形化、黄帝祭典市场化的实施路径,打造研学、文创、非遗等特色业态。在仙都,黄帝文化、摩崖文化、影视文化、地质文化等文化品类相映生辉,共筑华章。依托传承千年的采石文化遗存,将废弃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和活化利用,打造书房、剧场、展演厅等公共文化空间,成为业界传播热点和游客打卡胜地。与西泠印社、青壹坊等国内知名文创企业合作,以“把仙气带回家”为主题打造120多款文创产品。策划“人间仙都·云间喜市”春节系列活动、“与凤同行,仙都寻仙”古风仙侠实景演绎和NPC沉浸式互动、“仙风稻谷·快意夏至”农耕体验、鼎湖峰古风市集等民俗文化体验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游览体验,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以黄帝祭祀文化丰富主题研学课程,承接丽水、金华等地20多家学校上万名学生的研学活动。文化与产业的成功“联姻”,为仙都发展拓宽了空间,为景区建设注入了活力。

  景村联动,共谱“绿富美”新篇章。缙云仙都依托风景区平台,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烧饼土面、共富营地等乡愁富民产业,推动富民增收和乡村振兴。近年来,岩宕活化利用、仙都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千鹦鸟舍、黄龙研学基地等一系列项目相继完工,不仅丰富了仙都特色文旅业态,还给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为推动周边村庄致富增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此外,仙都街道研究制定了《仙都街道洁美乡村检查奖励办法》,各村累计整治点位800余个,村庄整体风貌得到显著提升。并专门邀请清华设计院专业团队对重点村庄进行发展规划设计,着重打造特色村居。精心谋划美丽大花园品质提升标志性工程,成功打造了前湖公路、黄帝茶园、仙源公路沿线120余亩的“仙风稻谷”田园风光景观。景区与周边村庄共同开展美丽建设工作,形成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2024年,《人民日报》点赞缙云县仙都街道鼎湖村“生态富民”之路。同年,仙都民俗文化展示中心上榜浙江省首批共富风貌驿名单。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