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淳区是“国际慢城”,离我不远。虽去过几次,但还是想去,便趁节假日又前往。
每次到高淳都要逛逛老街,见石牌坊上刻有“高淳古街”字样,即已到。刚踏入,恍惚间置身于老旧时光,脚步不由得慢下来。老街始建于宋代,长800多米,宽仅4米左右,因呈“一”字形,俗称一字街,至今已有900余年历史。明清时称正仪街,商贾云集,物流通达,盛极一时,素有“金陵第一古街”之誉。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山大街”。
老街古色古香
街道中间用枞阳石横向排列,两边用青灰石纵向铺就。有的石板被岁月打磨得溜光圆润,流淌着古朴韵味,有的石板缺了一角,像曾经留下的记号。两侧店铺林立,木板排门,既挤挤挨挨,又错落有致。红红的国旗与红红的灯笼相映,人头攒动,洋溢着喜庆祥和气氛。
店铺多为上下两层,砖木结构,纵深数进,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宅。两进之间有厢房连接,中间是天井,形成一个院落,通透隽永,颇具苏南地方古建筑特征。粉墙青瓦、马头墙、挑檐、斗拱、横桁、砖木雕刻,连同悬挂的各式匾额、楹联,古朴典雅,又呈徽派风格。因老街紧临官溪河而建,官溪河东连固城湖、胥溪河,西连运粮河、石臼湖和丹阳湖,既是沟通太湖水系的重要水道,又是苏南与皖南物资交易的集散地,故商家主要来自徽州和太湖流域,建筑自然是徽派风貌、苏南传统风格兼而有之。
虽说老街形如“一”,但其实有十多条巷子相连,构成“鱼骨”状。探头望去,曲径通幽。当铺巷、陈家巷……这些名字的背后或许有着一个个故事。井巷这名吸引了我,估摸着与井有关。果真如此,巷子里藏着乾隆古井,井水清澈。相传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时曾御用过此井之水,该井建于明嘉靖年间,500年来,一直陪伴着老街人生活,至今仍在使用。
除了古井外,杨厅也是明清时期的。宽三间,纵深三进,上下两层,砖木结构。进与进之间设天井通风采光,两侧山墙逐级外挑。第一进做店面,是商品交易场所,6扇镂空屏风正对着大门,不但装饰点缀,而且起到遮隐作用。第二进做仓库、手工坊和会客室。第三进是卧室,一楼是老爷室、公子室,分列东西,墙面斜撑上分别雕有仙鹤和梅花鹿图案,寓意老爷、太太健康长寿,公子活泼快乐。二楼是小姐的闺房,中间是正堂,南面两侧是绣房和琴房,北面两侧为小姐和丫鬟的卧房。相同的格局,不同的待遇。小姐卧房多了两扇窗,不但屋内亮堂了许多,而且从山墙上的窗子望去,能见到外面的风景。
制作布鞋是高淳民间传统工艺,梅家鞋铺有年头了,每次来我都要买几双鞋,舒适耐用,且价格也没见涨。店主言语平实,为人淳朴,一如街名中“淳”。布鞋品种很多,琳琅满目,小圆口鞋、方口鞋、大舌头鞋、深帮松紧带鞋、棉鞋等,从小孩穿的一直到老人穿的,应有尽有。男人穿的布鞋较为简单,白底黑帮,鞋面用布无需刻意选择。而女人的鞋很讲究,面料分缎面、绸面、绫面和布面,还绣上各式的花鸟图案。这一针一线,缝出了老街人的纯朴与善良。
抗日烽火燃起
眼前是吴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小瓦屋面,马头墙、镂空屋脊。布局分为前进戏楼、中进享堂、后进祭堂,间设天井,侧有厢房。
首进部分为三开间上下两层,正门外两侧砌“八”字形罩墙。青砖叠砌,左右各安置一块圆形抱鼓石。进入正门,可见戏台,用屏风木板隔成前、后台。中进的议事堂结构为前后轩廊,敞厅式,木构架用材较大,楠木作柱,高达12米,气势雄伟。
木构件上均有精美的木雕,或人物、或动物,栩栩如生。戏台天壁上雕有“双凤戏牡丹”,在台口额枋与檐檩之间,分别出挑“凤头昂”斗拱,将戏楼装点得异常华丽。堂前屏风门上雕有“二十四孝图”,工艺精湛。
吴氏宗祠是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现为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展示了新四军在高淳的活动图片、资料和武器,将那段峥嵘岁月一一呈现在眼前。穿过几条小巷,则见到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为清末建筑风格,分前后两进,走马楼式,上下两层,硬山式屋顶。马灯、老式电话机似在讲述那段烽火岁月。1938年8月,为开通茅山抗日根据地和皖南新四军军部通道,新四军第一支队政治部决定由宣教科科长戈白章任主任,带领张春生、侯日千等组成民运工作组,在高淳县城开展地方工作,对外称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主要任务是建立党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开展统战工作,做好联络工作。自此,高淳及周边地区燃起了抗战熊熊烈火。革命先辈的英勇斗争,气贯长虹的浴血奋战,成为老街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特色美味佳肴
逛累了,到茶馆泡一壶碧螺春茶,在品茶的同时,也能听到老街的趣闻轶事。或到书店中找两本书,坐在庭院中,沐浴暖阳,翻阅老街的前世今生。这里的特色小吃特别丰富,一次次挑动味蕾。有百年老店“包佰朝”,有糖坊、糕饼坊,专事传统风味糕点和小吃的制作,有董糖、麻玉糕、云片糕、芝麻桃仁糕、麻条,还有豆腐干、米酒等。若正赶上时令,菱角处处飘香,菱米糕必须尝尝。菱米糕是用固城湖产的菱角磨成粉,加上同样产于水中的蒿子屑混合蒸制而成。咬上一口,松软爽口,满是水乡甜美气息。
我去的时候,声名远扬的固城湖大闸蟹正上市。有的大闸蟹被“五花大绑”,有的大闸蟹在玻璃鱼缸中“横行霸道”,个个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十分肥美。时不时见到蟹黄汤包、蟹黄烧饼,让人垂涎欲滴。
不觉已到晚饭时分,选一家餐馆坐定,一看菜单上标的价格便知公道。除了点几道农家土菜外,大闸蟹不能少。老板娘说,节日不涨价,不赚昧心钱。她还热情地教我们如何选购大闸蟹,比如触摸大闸蟹的眼睛,反应比较激烈的,说明其鲜活,看离开水的蟹是否吐泡沫,仍吐出泡沫则是活蟹。
蒸熟的大闸蟹端上桌,橙黄的色泽如同璀璨宝石。打开蟹壳,露出饱满的蟹黄和鲜嫩的蟹肉。蘸点香醋或配以姜茶,轻轻一咬,丝丝缕缕的蟹肉便缓缓化开,口感细腻,鲜中带甜,浓郁醇厚的味道弥散开来。
晚饭后,灯已次第点亮,老街淡妆浓抹,宛如一位风情万千的女子。漫步老街,砖瓦墙清幽深邃,石板路泛起迷离的光。仰望一轮皓月,柔和婉转的唱腔不知从何处随风飘来,市井的繁华、人间的烟火气、老街人淳厚质朴的人生情怀,萦绕在我心头。我蓦然决定留宿一晚,让身慢下来,让心静下来,明天与老街一起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