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权制度改革
 
 
     
 
外省信息
 
     
 
 

安徽铜陵铜官区创新解决林权历史遗留问题

 
 
发布日期:2025-06-26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号:


从“一笔糊涂账”到“一张数字图”

——安徽铜陵铜官区创新解决林权历史遗留问题

  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林地面积3.24万亩,其中2.92万亩集体林地曾因1982年“三定”时期技术局限,陷入一地多证、权属重叠的历史困局。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推动林权登记提质增效试点为契机,铜官区通过数据整合梳理林权历史遗留问题,创新林权地籍调查方法,让山林权属从“糊涂账”变为“明白图”。

  六尺巷工作法解决纠纷

  在铜官区西湖镇,活跃着一支“解铃人”队伍。这支由老干部、老林农、老专家、乡贤组成的“三老一贤”调解团,在林权纠纷调解、林业政策宣传等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为强化“三老一贤”调解机制,西湖镇同步组建了跨部门工作小组,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司法等多部门骨干力量参与,负责历史档案梳理与实地勘查取证,实现涉林矛盾纠纷调解由“单打独斗”转为“组团作战”。

  在调解过程中,工作小组运用新时代六尺巷调解工作法,严格遵循“听、辨、劝、借、让、和”六步流程:认真倾听双方对林地权属的看法、诉求和依据,梳理争议焦点;依据历史资料、实地调查和政策法规,多方共同分析判断双方陈述;“三老”结合本地典故案例释法明理,自然资源部门同步提供政策参考,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协助双方寻找利益平衡点,促成合理让步;监督签订和解协议,明确权属界线并完善林权登记,全程跟踪协议执行情况。

  数字技术打破确权壁垒

  在铜官区农林村与义安区兴化村交界处的山坳里,技术人员朱家乐操作着无人机,高清影像实时回传至“三维数字森林”系统,清晰勾勒出争议地块的地形地貌。

  这场跨行政区的联合勘界,曾因区划调整和档案缺失陷入僵局。“过去靠罗盘和皮尺没那么精准,容易产生纠纷,现在无人机飞一圈,界桩坐标精确到厘米。”朱家乐介绍。

  铜官区创新采用“档案回溯+实地勘测”双轨工作法。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扫描,将1982年林权证、分山会议记录等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数据,建立林权历史档案数据库。另一方面采用卫星定位、无人机航拍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争议地块的地形地貌厘米级精度测绘,确保权籍调查结果图物一致、证地相符。

  同时,铜官区还着力打造林权登记管理信息化平台。平台整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数据库管理等先进技术,将林权登记的各类信息,包括林地位置、面积、四至范围、林权所有者信息、森林资源状况等进行数字化录入和存储。

(陈瑶 谢晶)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