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景”如何带来“好钱景”?近年来,浙江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挖乡村生态旅游这座“富矿”,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持续推动乡村生态旅游转型升级。如今,步步是景、处处如画的美丽乡村遍布之江大地,浙江乡村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的通道正徐徐打开,呈现出诗意栖居的幸福图景。
政策扶持 旅游规模持续扩大
浙江省深入推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积极打造以景区村为核心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富民效应不断释放。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积极培育旅游风情小镇、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与民宿经济。
2024年9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了14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其中浙江“两山”共富生态旅游线路吸引了很多游人。线路北起长兴县水口乡森林康养名镇,向南串联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莫干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安吉县鲁家村省级森林人家、余村省级森林人家和临安指南村省级森林人家,直至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条生态旅游线路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是乡村振兴的典型示范地,是全国避暑休闲、精品民宿的聚集地,是森林康养的适宜体验地,也是全国森林古道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这里群山翡翠、竹海绵绵,好山好水好空气,一座座农家住宅错落有致,熙熙攘攘的游客穿行其间,感受着生态旅游的别样趣味,切实展示了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实践、实效,也是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各级林业部门在植绿、护绿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开展森林医生送科学技术上门服务,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助力护航。安吉县一家民宿内有几棵香樟树疑似遭受病虫害,民宿老板担心会波及民宿内的其他树木,从而影响民宿整体环境和经济效益,便向县林业部门求助。县林业局安排森林医生上门查看,发现因为道路硬化等问题民宿内有几棵香樟树长势较弱,叶片瘦小,同时有病虫害发生,另外发现有几棵枫树遭受天牛侵害。森林医生经询问查看,发现民宿自行防治病虫害的药物和方法均不正确,于是耐心讲解当前和来年的防治方法,并将合适的防治药物推荐给民宿老板,提醒关注防治后树种的长势情况,有问题及时咨询。
得益于持续打造美丽乡村,近年来浙江全域整体推进“诗画浙江”建设,推动“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加快形成。
植绿护绿 夯实生态旅游根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安吉县余村过度开采矿产资源。随着山体的过度开采,生态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山体裸露,水质恶化。2003—2005年,余村陆续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开始全力修复生态环境。
余村在村域绿化规划提升过程中除了打造以银杏为主题的“两山”大道,更把改造重点放在了废弃多年的矿山上。通过矿山复绿、建设矿山遗址花园、修建沿山绿道,让村庄绿化美化与矿山花园有机融合,不仅达到了生态修复的目的,还极大地提升了绿化美化质量。村干部带领村民们积极投身于复垦复绿、封山育林工作中,通过实施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等措施,持续优化人居环境。山更绿了,水更清了,余村凭借其出色的生态环境,获得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最佳旅游乡村”称号。2024年,全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2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4万元。
余村作为“两山”论的发源地,其乡村振兴实践备受瞩目,其独特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各地学习的典范。浙江各地近年来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根基。
淳安县坐拥水光潋滟的千岛湖,是浙江省最大的林区县,近年来着力构建以健康水业、全域旅游、普惠林业等为主的“4+1”深绿产业体系。淳安县实施了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计划到2035年建成103万亩国储林,并积极探索将生态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采取“营造林工程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林业碳汇开发交易”模式,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口袋里的金山银山。淳安县临岐镇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盛产山茱萸、覆盆子、前胡等中药材。临岐镇五庄村的东篱菊民宿依托本地中药材资源,开发了30余道药膳菜品,推出“本草楼”等康养主题住宿。一产的中药种植、二产的加工制作和三产的森林康养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进而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长兴县以“两山”论为指引,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对原有生态资源优势明显的水口乡以“绿色GDP”的考核方式,助推全乡域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长兴县因地制宜开展植绿造绿工程,铺种各类小型景观类灌木、栽种树木、推进还林工程,致力让景区绿起来。全县通过长防林、星级绿色村庄创建等绿化工程的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
百花齐放 美丽乡村各具特色
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的民宿老板们,刚忙完春节假期的旅游旺季,却一点也没得闲。男老板在外接送游客,女老板在家烹饪本地美食,年轻人则在网上宣传家乡特色,家家户户迎客忙。通过多年的经营,形成了稳定客源,即便在非节假日,来自周边地区的客人也一直没断过。这样的幸福场景,在水口乡比比皆是。
顾渚村以唐代贡品紫笋茶和金沙泉而闻名,还拥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专门为朝廷加工茶叶的皇家茶厂大唐贡茶院。水口乡围绕“茶”做文章,走“茶旅融合”发展路线,恢复重建大唐贡茶院,对周边古茶山景区进行提升改造。为了呼应“茶文化”主题,各家民宿还在自家门前开辟了茶园,方便游客体验采茶、品茶、制茶。
融入“茶文化”的唐代建筑、唐代园林在顾渚村一一呈现,唐风满满、村景合一的开放式大景区也逐渐成形。茶文化生态游的红火,也带旺了顾渚村原有的紫笋茶、蓝莓、猕猴桃等特色产业。村里的蔬菜、水果、畜禽类等农产品均实现就地销售,有的土特产经营户年收入超100万元。
水口乡打造“茶旅融合”品牌仅仅是浙江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冰山一角。近年来,各乡村纷纷挖掘自然资源优势及特色发展生态旅游,这些山清水秀、溪水潺潺、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德清县近年来基于丰富的森林资源,做大做强森林康养产业,明确莫干山地区民宿发展容量以及小而精的功能定位,打造独具特色的森林康养小镇、森林康养基地和森林康养人家产业集群。德清县还立足优质的生态资源,打造“森林环境+现代医学”的森林医院、“森林环境+传统文化”的森林书院、“森林环境+温泉休闲”的森林温泉、“森林环境+森林漫步”的森林操场、“森林产品+教育互动”的森林研学等森林康养形式,将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文化资源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绿色发展拓展新空间。
桐庐县母岭村种植桂花1000余亩,被誉为“中国桂花第一村”。母岭村以林长制为抓手,通过实施林长挂联、协调联动、林长领办等机制,助力桂花产业发展,实现了桂花从苗木销售向赏花、采摘、加工、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转变。母岭村依托百桂园、桂花谷、桂花酒窖等特色,打造“追忆皇刨井”剧本游路线,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参与乡村生态旅游。深入挖掘桂花资源、诗词文化等,打造“舒羽山坊”研学基地,举办金秋桂花节,开展“桂花的朋友”吟诗会、“向往的生活·虫鸣音乐朗诵会”等活动,打造桂花文化品牌。推动高端民宿产业集聚,推进民宿旅游经济与桂花产业融合,年接待游客11.6万人次,助力村民依靠桂花产业增收。
串珠成链 富民效应不断释放
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打造以景区村为核心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串珠成链,整合一批区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厚重、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形成网红打卡经典乡村生态旅游线路。
安吉县鲁家村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建设了多家差异化家庭农(林)场,以野山茶、特种野山羊、绿化苗木、药材等产业为主。为方便游客参观体验,村里打造了极具乡村特色的田园轨道交通和田园绿道交通,提供田园小火车、景区观光车和田园自行车。
春节期间的鲁家村特别热闹,接待游客约1.2万人次。环村休闲火车体验成为众多游客的首选,春节期间体验环村火车的游客预订量达3800人次。游客们乘坐着“田园鲁家”号观光小火车,穿梭在满目葱绿的乡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宁静。生态农(林)场体验项目也十分火爆,游客可以参与采摘新鲜的有机蔬果、喂养家畜、土灶烧饭等活动,深度体验乡村生活。
生态旅游的发展为鲁家村当地村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村民陈亚芳、聂明琴原本在外地打工,收入不稳定且无法照顾家庭。如今她们在景区当火车驾驶员,每月收入稳定在4000元左右,还能陪伴家人,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部分村民还积极参与旅游经营,开设民宿、农家乐等。鲁家村共有17户村民经营民宿,春节期间平均入住率在90%以上,每户民宿的收入在1.5万—12万元。
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鲁家村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得到了极大拓展。村民们自家种植的水果、蔬菜、养殖的家禽家畜以及制作的特色食品等,都成为游客眼中的“香饽饽”。春节期间,鲁家村村民通过向游客销售农产品,总收入达4.56万元。一些村民还将腊肉、糍粑等传统手工食品进行包装售卖,进一步增加了收入。
鲁家村只是浙江践行“两山”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增收的一个缩影。杭州市临安区指南村充分利用古姓、古树、古塘、古宅、古墓、古井、古道资源,打造生态型村落景区,推出“指南七古”特色生态游,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6万元;三门县岩下潘村推出徒步、瑜伽、冥想等户外活动,让游客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也能锻炼身体、放松心情,成为年游客量达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5000万元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一个个山清水秀、生态良好的美丽乡村如一幅幅清丽生动的江南水墨画徐徐展开,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跨越4万元大关,连续40年居全国省区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