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地处浙西北,坐拥“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生态格局,作为“两山”论诞生地和美丽乡村发源地,先后获评全国首个生态县、联合国人居奖首个获得县等。安吉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60.35%,是长三角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更肩负着守护浙北生态屏障的重任。近年来,安吉以建设国际化绿色山水美好城市为目标,通过“立规章、促联动、筑屏障、创模式、树品牌”五维发力,在全省首创县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标准,依托数字化管理手段,形成监测、保护、管理一体化网络体系,推动中华秋沙鸭、银缕梅等多个珍稀濒危物种抢救工程落地,使95%以上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谋大局 构建“三‘维’一体”保护体系
空间维度上,实施生物多样性全域管理。从生态立县的定位出发,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建立生态保护优先区,核心区域覆盖龙王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竹乡国家级森林公园、灵峰寺古树群、陈嵘省级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实行定期“无人机巡航+护林员实地踏查”相结合的“空地”巡护制度;一般区域铺设由198台红外相机组成的野外监测网络,开展陆生野生动物全天候监测,重点地段利用自组网技术升级为自动化监测和实时传输的智能监测系统,累计获取数据8.62TB,照片及视频69万余份。
时间维度上,发挥保护工作代际传承。二十年如一日地开展安吉小鲵、银缕梅、金钱松等珍稀物种的保护工程,发挥野保工作者“传帮带”传统,确保重要物种保护有序接力,不断档、不湮没。借助遥感技术,开展龙王山区域及县域关键地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变迁研究,追溯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维度变化,预测未来三十年栖息地适宜改变的可能性,为全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乃至县域整体发展提供参考。
主体维度上,打造多元共治的部门联盟。积极响应省级要求,于2022年2月率先建立县级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17家成员单位纳入其中并明确了各自职责,在历年打击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在部门协同互助的基础上,构建“1+2+N”合作机制:1个中心,即与县公安局、生态环境局、综合执法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等单位组建安吉县生态共治中心,集中、迅速、高效处置破坏生态的行为;2支专业队伍,即夯实县、乡、村各级林长责任,加强专职护林员、乡村网格员两支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一线人员的巡护优势;N个跨界联盟,即与候鸟栖息地周边水库管理所及村庄建立联合保护机制,与县法院、检察院建立司法宣教联动机制,与西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林科院等多个科研院校共建野生动植物科研库。
明家底 开展“全覆盖式”资源调查
严谨务实,立创榜样模板。2017年底,安吉开启野生动物、植物资源本底调查之路,以“双试点”的身份,历时七年,投入资金540余万元,按照“最全面的设计、最细致的踏查、最翔实的数据”的标准和要求,与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共同完成了野生动植物调查,为全省全面铺开此项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七年间,以1千米×1千米网格精度抽取野生动物调查样区208个,以5千米×5千米网格划分野生植物调查样区83个,布设样线1460条,出动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苔藓类、维管植物等多个调查组共110余人,两项调查均采取两轮四季全周期调查,调查里程超2850千米,获取有效照片32.7万余张,最终查清安吉共有野生动物38目126科472种,野生及常见栽培高等植物292科1166属3010种,结束了原有野生动植物资源数据陈旧、模糊的历史。
进取开拓,取得丰硕成果。调查采用了多项区别于传统调查的新技术和新手段,涌现了多个“首次”:首次开展了县域范围的红外相机可视化调查;首次在资源普查中开展野猪等重点物种种群数量的测算;首次开展了蝙蝠专项调查和研究;首次在省内拍摄到貉、狗獾的野外视频;首次开展了全面的苔藓植物调查;首次采用可复核且可数字化的植物调查方式;首次在普查中开展了多个珍稀濒危植物的专项研究等。此外,得益于细致全面的踏查模式,发现野生动物安吉新记录91种、湖州市新记录29种;发现野生植物新种2个,分别是浙江小曲尾藓和龙王山铁线莲,发现浙江省分布新记录7种、湖州市新记录501种、安吉新记录12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7种,极大地提升了全县生物多样性水平,安吉更是以此在2024年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上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成为全国首个获得该荣誉的县。
促保护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打造旗舰物种,聚焦公众关注。一是先后开展了银缕梅调查、研究、培育、回归、监测、宣教等一系列工作,对境内330株银缕梅逐一建档、基因测序,绘制遗传关系图谱,收集对比省内外野生种源鉴定有害生物共计10科15种。完成了对银缕梅生长制约因素的初步研究、加拿大银缕梅种苗培育和无性繁殖技术研究,培育苗木2250余株,其中1250株进行野外回归,长势良好,通过嫁接技术繁殖苗木1500株,成活率在65%以上。二是聚焦“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的保护,开展种群调查监测、栖息地恢复、适宜性评价等研究。联合水利部门及所属村庄进行巡护、环境治理、科普宣教等工作,自2015年首次发现以来,安吉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越冬分布地由1处增至5处,始终占据全省总种群数量的60%以上,在2022年记录到历年最大数量97只。
落实肇事保险,缓和人兽冲突。为充分化解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和群众财产遭受野生动物破坏之间的矛盾,2021年安吉启动野生动物肇事商业保险,采用“政府出资、部门投保、保险兜底、群众受益”的模式,为县域内因野生动物造成的财产损失提供保障,将“两难”转化为既保护野生动物又保护群众利益的“双赢”,每年投入20万元,保险覆盖兽类、鸟类、爬行类等全物种,受理农作物、林产品、养殖业、人身和财产伤害等全品类。四年来,理赔案件由每年230余件减少至50余件,群众信访数由每年30余件到目前的“清零”,效果显著,大大纾解了群众的不满情绪和利益损失。
注重科普宣传,提升保护意识。始终致力于野生动植物知识的推广普及,从根本上促进公众保护意识的提升,每年借助“世界野生动植物”“爱鸟周”“安吉生态日”等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树立宣传品牌。先后开展了中小学生自然笔记大赛、书画和征文比赛、“科普进校园”科普讲座、“天使之翼”亲子活动、“鸟鸣山更幽”女子国画邀请展等活动。2024年制作公益宣传视频2部,在城区3个广场大屏播放点全年循环播放,2025年年初与县融媒体中心合作打造“安吉来盎”文创品牌,在更大范围推广安吉本土野生动植物物种。近年来群众保护意识有效提升,每年野生动物收容救助报案在150起以上,平均每周救护3起。
下一步,安吉将继续锚定生物多样性建设之路,以绿色发展先行地之姿,数字赋能,坚持不懈做好野生动植物科研、保护、智慧管理等方面工作,绘制野生动植物保护更广阔的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