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州市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全面禁止非法交易和滥食野生动物的政策规定,强化助企服务,保护合规经营,克服制约因素,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野生动植物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杭州市现有野生动植物利用相关的企业101家,其中人工繁育(含大型展示展演)企业24家,经营利用企业77家。野生动植物利用方式主要是展示展演、药用、科学研究等,涉及野生动植物物种250余种,包括林麝、黑熊、野生冬虫夏草、蟾蜍等。目前存栏在养的野生动物6万余头(只),年产值约4.5亿元。
三点发力
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加强对以物种保护、科学研究、医用药用、观赏展演等为目的开展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申报材料的审核,对场所条件、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等进行审查,必要时进行现场勘验或组织专家论证。制定印发《市林水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经营利用监管工作的通知》,建立起监督检查制度,每半年开展一次全市人工繁育、经营利用企业检查,通过“企业自查、区县核查、市级抽查”的方式对企业经营现状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隐患及时整改。每年12月底前,汇总各地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经营利用许可审批情况,更新“陆生野生动物监管名录库”。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动物园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方在动物园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和监管要求,形成职责清晰、分工明确、闭环管理的动物园管理机制,保障动物园安全规范运行。
主动对接,靠前服务。针对部分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经营利用项目专业技术要求高、政策性强的实际情况,市、县两级野保部门主动靠前,全程参与做好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服务指导,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项目稳妥落地。如临安区河桥镇林麝养殖项目,市、区两级野保部门持续关注项目进展,主动沟通了解企业需求,落实野生动物人工繁育项目享受设施农用地政策。同时,协助梳理项目可能存在问题和困难,赴引种地陕西实地查看种源情况,点对点帮助对接上级部门,使规模养殖林麝项目如期推进。目前项目完成投资1.3亿元,存栏林麝达600余头,并建成研究中心、数据中心、兽医楼及饲料仓库等设施,2024年底完成首次取香超1.8千克。针对冬虫夏草划归林业部门管理的新情况,联合中医药行业协会组织专题培训,面对面进行答疑解惑,树立企业经营者规范化经营理念,推进野生冬虫夏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杭州动物园、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等单位开展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繁育工作,通过与国内大型动物园开展包括亚洲象、川金丝猴、黑猩猩、黑麂等动物的合作繁育和动物交换,延续、扩大珍稀濒危动物种群。
创新模式,助力共富。杭州聚焦野生动物医用药用功能挖掘,充分发挥企业在野生动物保护、繁育及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并通过创新模式,为助力共同富裕作出积极贡献。如富阳区创新性地实施“野生动物繁育共富工坊”模式,将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和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作为企业在用地保障、项目扶持等方面综合评价的一项重点内容。杭州原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繁育企业之一,该公司与周边4个村签订《渌渚镇“熊之美”未来农场项目投资协议》,每个村每年可获得15万元的分红收入。同时,村里利用荒地种植黑熊饲料南瓜,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帮助60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临安区建立企业与村集体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以签订饲料订单、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和群众参与林麝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80余人,集体经济增收50余万元。
三步计划
筑牢可持续发展“硬支撑”
加强服务指导,争取资金支持。在企业审批许可、项目立项、法规政策等方面加强服务指导,解决企业的疑惑困难,同时积极争取资金政策支持,如将野生动物人工繁育项目纳入市级重点支持打造的20个高效生态山林经济基地,获取资金补助。
提升科技含量,提高产业协同。针对现有行业经营现状,促进与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提升行业收益。积极拓展野生动植物科研方面的利用形式,如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实验猴)人工繁育、制作检测试剂盒等,提升科技含量和产业价值。
优化调整程序,规范日常管理。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依据相关的法规政策要求,优化调整审批许可等程序,规范日常管理,促进野生动植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对现有野生冬虫夏草的许可审批,在现有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政策规定下,进一步优化调整,促进野生冬虫夏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