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韵三叠:中泰竹笛吹奏江南好时节
——写在“中泰竹笛”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之后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在唐朝诗人皇甫松的江南梦里,“笛”是不可或缺的。雨声潇潇、笛音渺渺,带着江南烟雨的气息,沉淀在文人墨客的记忆中。
作为古往今来文化圈中的“时尚单品”,笛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其中要数紫荆村的竹笛为佳。紫荆村被誉为中国竹笛第一村,这里的苦竹竹节长、竹身圆,制作出的笛子声音清脆、音调准确,目前占据全球竹笛市场85%以上的份额。
如今,“中泰竹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这个“时尚单品”的生命力正在将自己的声音吹向更广阔的世界,吹出江南好时节。
一叠:万亩竹海中的自然之韵
紫荆村八成以上都是山地,山林有1.2万亩,苦竹近万亩。竹海青翠繁茂,风吹过时飒飒声响,充满诗情画意。
但是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因为苦竹的笋味道苦涩,不可食用,而且竹子也用处不多,要么当柴烧,要么做纸浆,或者加工成牙签、扁担等简单的竹制品,卖不上价格。村里的老百姓虽坐拥万亩自然馈赠,却不得其用。
事实上,紫荆村的苦竹有个绝佳的用处——制作竹笛。村里的苦竹结实而富有弹性,更能在“烘烤”和“校直”环节经受住高温洗礼,不容易断裂,音质也更为清越动人。
据说,元、明、清历代皇室都曾派乐匠到中泰伐竹制笛。自明代洪武年间起,中泰苦竹就被制成笛子,供奉朝廷。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勤劳勇敢的村民开始了大规模制笛,让苦竹不再“苦”,让苦竹林的自然之韵吹响了共富之音。
二叠:千锤百炼后的技艺回响
“别看这小小一支竹笛,从选材到成品,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复杂得很。特别是划线、调音等工序,是一根笛子最考验技术的环节,对质量影响很大。”当地竹笛制作手艺人董仲彬说。
从晾干到烤干,再到压直、刮皮、去衣、定调、打孔、试音、接头、打磨、上漆等,有的环节可以用半自动设备辅助,但大部分环节需要手工完成。竹子是天然材料,这就注定了每一根苦竹都不一样,难以使用标准化的机器批量生产,只能依赖每一个师傅手工制作。这样的要求也造就了一位位技艺精湛的手艺人。董仲彬、丁小明、丁志刚、黄卫东……都是紫荆村响当当的制笛大师,一支支晾干的竹子在他们手中翻转打磨,一支支竹笛随着打磨的声音远销四方。
2015年,黄卫东的女儿黄毓从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毕业,她选择返回家乡,继承父亲制笛衣钵,成为一名“笛二代”。年轻人的加入带来了崭新的互联网思维,开网店、做直播、开办竹笛培训工作室,黄毓又别出心裁地用古装仙侠剧吸引人们对竹笛的兴趣,极大促进了竹笛销量提升。
像黄毓一样选择返乡的“笛二代”不在少数,如丁小明的女儿丁雨晨,返乡后两个月内将单款竹笛做到30万元的销售额;“90后”老板黄文杰将中泰竹笛销售到马来西亚,订单多到排队;青年返乡创业代表施飞云创作的“车厘子色锦鲤笛”引众多年轻人种草入坑……慕名而来的外乡人也不断走进紫荆村,与村民一起将竹笛玩出花样。年轻一代的到来,为传统竹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让技艺在创新中越发精湛,极大赋予了中泰竹笛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底气。
三叠:共富江南里的和美曲调
随着竹笛的热销,紫荆村靠手艺成了全国“亿元村”。160多家竹笛相关的企业分布在竹海村落中,年产值超500万元就有15家。村党委发起建立竹笛行业协会党支部,组织200多家竹笛加工企业(户)成立了4个工坊片区党小组,每周定期发布临时性用工需求,带动8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们的生活也像笛子的音色一样,节节高升。
前些年,村里还成立了强村公司,招聘职业经理人,引进运营团队,开展接待、研学、夏令营、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从卖产品转向“卖文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如今漫步于此,耳边是时不时飘来的悠扬笛音,走过的是中泰竹笛展示馆、竹音斋、竹音广场、百乐集、紫荆书院等艺术气息浓郁的建筑,前来研学和游玩的人汇聚在紫荆村,听故事、做竹笛、游竹林……沉浸式感受竹笛文化的魅力。
山上漫山遍野的苦竹,变成了村民致富的金山银山。“我们希望通过让非遗竹笛走进百村、百社、百企、百校,将竹笛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紫荆村党委书记鲍明远说。
今年6月,“中泰竹笛”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获批,成为余杭区第四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标志着中泰竹笛在品质、声誉与地域特色的结合上,获得了国家层面的权威认可与保护,为中泰竹笛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保驾护航。
竹坚韧,笛轻灵,中泰竹笛正从紫荆村的竹海中走出,将跨越古今的诗意和手艺人执着专注的精神散播到五湖四海。
依山傍水,物阜民丰,正是江南好时节,亦是乡村振兴的最佳篇章。
(余杭时报 记者 刘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