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
 
     
 
 

竹刻里的非遗传承与新生

 
 
发布日期:2025-07-17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嘉兴日报
字号:


  幽静的居民楼里,环境清爽整洁。略显局促的空间中,一件件竹刻、黑陶作品整齐地陈列于四周。80岁的冯嘉生习惯性地把玩着竹刻物件,不停地用手轻轻摩挲。这间离南湖区凤桥镇政府不远的沿街楼房,正是冯嘉生的竹刻工作室“半壶斋”。屋外是凤桥镇区热闹的新康路,屋内则是冯嘉生父子以刀为笔、以竹为纸,潜心艺术创作的一方净土。刻刀划过的数十载春秋里,有着大隐隐于市的意蕴。

  冯嘉生凭借凤桥竹刻技艺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潜心钻研竹刻技艺长达60多年。其子冯飞也传承了父亲的技艺,成为凤桥竹刻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父子二人的匠人精神一脉相承,为久负盛名的凤桥竹刻开创了新局面。

  据《古禾杂识》记载,明末清初,以留青阳文刻法为特点的嘉兴派是全国竹刻工艺三大流派之一。其中,凤桥民间竹刻艺术流传至今已有200余年。凤桥竹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创新突破,以留青见长,有独特的“反青”“多层贴青”技术,于2017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反青”“多层贴青”技术正是冯嘉生多年心血的结晶。受家庭影响,冯嘉生自幼爱好篆刻、木雕。从儿时随父亲在凤桥镇西街“锦纶布店”西侧摆刻字修钢笔摊,到19岁开始在农村插队落户15年,再到后来进入嘉兴车轮厂制作木制模具,直至50岁左右从企业内退,冯嘉生的前半生看似与竹刻相距甚远,实则为他之后专门从事竹刻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与竹刻结缘,源于冯嘉生父亲刻字修钢笔摊桌案上的一个竹制笔筒。“有点天赋!”冯嘉生至今仍记得,一向严厉的父亲看到他仿刻这个竹制笔筒时发出的赞许。这句话也成了他60多年竹刻生涯的不竭动力。

  直径6厘米、高13厘米的红得发紫的竹制小笔筒上,刻着一棵青菜,落款写着:“须知于下味,独有菜根香,乙卯秋月芝山刻。”冯嘉生手边至今留有这样一个竹制笔筒。60多年间,笔筒的原件被卖掉,父亲曾赞许过的那个笔筒被赠予了友人,而笔筒的样貌被冯嘉生拓印下来,成为他竹刻技艺的最初记忆。

  冯嘉生的凤桥竹刻技艺属于留青雕,雕刻的是竹材表面2毫米厚的竹青,每次选材、保存、处理都要十分细心,“我们做的大多是孤品,每一块竹材都是千里挑一,主打一个纯天然,不打蜡、不染色。”冯飞每次跟随父亲上山选竹材都精挑细选:太嫩不行,太老有斑点也不行,形状还要符合雕刻物件的大小需求。一根竹子的头、尾不能用,只能用中间的一两节。选好的竹子第二天砍下后,用蛇皮袋包好,再由人工背下山,还要确保竹青完好无损。随后,经过煮、蒸、晾晒等一系列处理的竹材,要在仓库搁置1年半到2年,自然阴干、做旧之后,才能进入雕刻环节。

  在长期潜心雕琢中,冯嘉生对竹刻作品因受竹材弧度限制、无法一眼窥得全貌的问题萌生了改进想法。如何让竹刻作品更直观?该从哪个环节着手?一件在北京故宫见到的老物件,打开了冯嘉生的思路:“刚看到以为是木头的,后来发现是竹子的。”之后的数年时间里,冯嘉生父子每天在煤炉旁烧制竹子,首创的“反青技术”为中国竹刻工艺增添了新的门类,还获得2项国家专利。该工艺是将竹子表层约2毫米厚的竹皮加工成平面竹片,再在上面雕刻,从而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

  在2005年的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成果展上,冯嘉生父子与其徒弟10多人花费近3年时间制作的竹刻屏风《清明上河图》,一举拿下省“天工奖”。这件作品长3.2米,由50余枚竹片组成,每一片竹片均严丝合缝,画面景致栩栩如生,就连赶牛人的皮鞭都清晰可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冯飞传承了冯嘉生的创新精神,向竹根雕、竹芽雕方向不断钻研,勇于在毫厘之间、在无法预测的限制空间中构思创作精品,在工艺上精益求精。与此同时,冯嘉生相继担任凤桥镇中心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设计系企业导师,并与儿子冯飞共同入驻嘉兴技师学院大师工作室,让竹刻艺术走进学校,培养出一批对竹刻有深厚兴趣的师生。

  暑假期间,经常有学生为探寻家乡非遗,慕名来到“半壶斋”。冯嘉生说:“最好的传承是从小培养,通过上课、讲解,传承文化,培养非遗意识。”

(嘉兴日报 记者 俞艳婷)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