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4万公里绿
——记常山球川林区护林员徐文德
7月22日凌晨4点,常山县球川镇球川村还笼罩在淡青色的山雾里,护林员徐文德已经起床洗漱。灶膛里柴火噼啪作响,他习惯性地往搪瓷缸里灌满昨晚烧好的热水,掰开老伴准备好的饭团,夹一筷子霉干菜,塞进袋子里,随后背起帆布挎包推开了家门。木门“吱呀”一声,一股夹杂着松脂与泥土潮味的气息扑面而来。他抬头望一眼天色,东方那抹鱼肚白里透出一点胭脂色,“今天多半无雨,巡山可以走远一些。”
平均每天走10公里以上
7月的球川,暑气蒸腾。笔者跟随徐文德穿行于草木丛林间,不到半小时,后背已湿透。阳光穿过树冠,洒下碎金般的光斑,落在他的解放鞋上。鞋头裂开一道口子,露出灰色的袜子,像一座沉默的勋章。
60岁的徐文德,背已微驼,腿关节早已不再有劲,可一旦踏进林子,他的步子仍像年轻时那样轻捷。
他负责的7000余亩山林,像一匹被风掀开的绿绸。在外人看来,那是一幅令人沉醉的画,但是对于徐文德来说,那是需要他每日点名、时时牵挂的“孩子”。哪片杉木新抽了嫩枝,哪棵古樟被风劈了半边,哪条山涧因暴雨改了道……他都一清二楚。
除了有情况及时上报球川镇护林员微信群,徐文德还有一本翻得起毛边的“巡山日记”,封面用透明胶补了又补。打开,是密密麻麻的铅笔字:
“3月12日,阴。发现野兔夹,已清理,上报。”
“5月21日,晴。碧石坞有村民拉捕鸟网,已清理,上报。”
……
当天巡山结束后,徐文德坐在家门口的小板凳上,在“巡山日记”上记录:7月22日,晴。巡山10公里,未发现异常。
“我生在大山,长在大山,只有把脚踩进泥里,心里才踏实。”徐文德笑着说,年轻时,他在常山、开化两县交界的群山间包下一片林子,做木材生意,后来回到老家球川镇,闲不住,总想着再为这片山出点力,恰逢镇里招募护林员,林技员上门一说,他便又背起水壶、拿起柴刀,重新走进那片最熟悉的绿海。
平均每天走10公里以上,12年累计超过4万公里。徐文德胶鞋1年换3双,鞋底磨穿了,就用废旧轮胎皮加一层继续穿。老伴看着心疼,给他买过2双徒步鞋,可徐文德嫌鞋底太软,踩不稳碎石,又换回15元一双的解放鞋。
巡山路上,他常随身带一把柴刀、一卷防火绳、一袋干粮。渴了,掬一捧山泉水;饿了,啃一个冷饭团;累了,倚着树干眯一刻。山里信号弱,他练出一口“山音”——能把喊声拖得又长又亮,像一阵风顺着山谷滑过去,遇到迷路的驴友或干活的村民,他一声吼,对方准能听见。
12年参与扑灭火情20余次
“在每天巡山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有无引发森林火灾的情况,以及乱砍滥伐、树木病虫害等情况。”徐文德说,同时要保护好林地里的野生动植物。
2022年清明节,一场山火让徐文德至今记忆犹新。那天午后1点半,他巡到碧石坞自然村,远远望见后山冒出一缕灰烟。清明风高物燥,火借风势,几分钟便蹿起两三丈高的火墙。徐文德马上把随身的半瓶水浇湿外套,一头扎进火场。
火舌舔过枯草,发出爆竹般的脆响。他抡起柴刀,砍出一条两米宽的隔离带。火星溅到手背,燎出一串水泡,他顾不上疼,一边扑打,一边掏出手机给镇林技员打电话:“壁石坞起火,风向东南,速来人!”镇消防队员迅速赶到,火被扑灭,保住了这1000多亩原始阔叶林。12年来,徐文德参与扑灭大小火情20余次,所在林区连续10年“零重大火灾”。
最近,让徐文德辗转反侧的不再是山火,而是“割松脂”。3月初的一次例行巡查,他远远看见几株松树身侧渗出暗色“泪痕”,走近细瞧,刀痕纵横,越往里走越多——共有数百棵。他当即拍下照片、定位上传镇护林员微信群。幸亏发现得早,松脂尚未大量流失,山林暂无大碍。“我蹲守了半个多月,没逮到人。”他抹了把脸上的汗水,声音低沉。
所谓“割脂法”,即用刀在树干上开“V”形槽,松脂顺槽流入袋中。偷采者往往在夜间动手,来去无踪。目前,公安部门已介入。
在球川镇的护林员队伍里,徐文德是“老资格”。每天,他先巡完自己的片区,再骑上电动自行车,赶到杨家村、红旗岗村,手把手地带新人。从山路步巡的节奏,到防火隔离带怎么砍、病虫害怎么认,他一样样示范,一句句叮嘱。新人们背后都喊他“老班长”——严厉时皱着眉,耐心时又一句不落,像给每棵树、每条沟都上了“安全锁”。
坚定守护绿水青山的护林员,并不止徐文德一人。在常山,共有240名护林员,他们以山为家,以林为伴,用脚步丈量山林,无论是酷暑难耐的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季,他们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护林巡山。
(衢州日报 报道组 张曌 文/摄 通讯员 李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