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竹海的生态卫士 |
| ||||
守护竹海的生态卫士 ——记龙游溪口林场护林员谢武荣 7月28日,东方刚露出鱼肚白,身着迷彩服、手握砍柴刀的谢武荣就已走出家门,向龙游县溪口林场庙下林区的竹海深处走去,开启一天的巡护工作。 从探索林下经济的“试验员”,到病虫害防治的“土专家”,再到森林防火的“守护者”,这位已经65岁的护林员自2014年上岗以来,十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着400余亩责任区的每一寸土地,以满腔热忱为家乡的绿水青山筑起坚实屏障,多次获评龙游县优秀护林员。 林下经济的探索者 站在溪口林场庙下林区的单层工作用房前极目远眺,苍翠竹海如浪涛般起伏。周边的2万多亩山林,共有8名护林员。谢武荣作为其中之一,分到的是400多亩笋竹两用林,虽然面积占比不大,却意义重大。这片林子既是生态屏障,又肩负林场创收重任,如何在保护与效益间找到平衡,考验着护林员的智慧。 “老谢管护的区域,总是林场各种新试验的首选地。”溪口林业水利局党支部书记林晓越说。溪口林场在林下经济领域深耕多年,从草珊瑚到竹荪,从黄精到灵芝,探索之路既有坎坷也结出硕果。而谢武荣凭“敢试敢闯”的劲头,成为这些试验的忠实实践者。 漫步竹林间,只见一株株香榧已长得和谢武荣一般高,不少已经有绿色的果实挂上枝头。谢武荣边走边介绍,“这里试种了500多棵嫁接的香榧树苗,嫁接处的实生苗要及时清理,不然会抢养分。”话音未落,谢武荣手中的柴刀已精准斩断杂枝,动作干脆利落。为种好这些香榧,他曾专程赴绍兴基地取经,希望为当地百姓多谋一份福利。 谢武荣与竹林的缘分,早在儿时便已种下。他出生并成长于庙下乡芝坑口村,年轻时曾任村干部分管林业,对竹子的生长习性了如指掌。2014年成为护林员后,他索性把家安在林区,“听着竹涛声睡觉,踏实。”他说。 这些年,林区推行“机械上山”“机器换人”行动,谢武荣总是积极尝试、摸索学习。集英农机的山地搬运农机“爬山虎”成为他的得力助手,1300余米长的单轨运输车直通山顶,他操作起来得心应手,无论是送货上下山,还是在竹林中搬运物资,都十分顺畅。“时代在进步,护林也得跟上,这些机器能省不少力,还能减少对林子的踩踏,好得很!”他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满是对新技术的认可。 病虫害防治的“土专家” 竹林病虫害防治,是谢武荣的专长,也是他守护竹林的“硬功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亚林所的专家曾在芝坑口附近林区开展病虫害防治试验,那时的谢武荣便天天跟着专家上山,观察病虫害的踪迹、采集样本、参与治理,在耳濡目染中逐渐掌握了科学的防治方法。专家们见他好学肯钻,还将相关的专业书籍转赠给他。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对林区易发生的病虫害种类、关键防治期及防治方法早已烂熟于心,成了名副其实的“土专家”。 “4月至6月是竹林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我们周边一字竹象虫和竹卵圆蝽等虫害较为普遍。”平日里少言寡语的谢武荣,一说起病虫害防治便打开了话匣子,“一字竹象虫会影响竹子产量和质量,4月底5月初,等笋长到1.5米左右时,它会从地下爬出啃食笋梢,必须及时防治。否则,竹子会无梢头、不长枝叶,因光合作用不足导致材质变脆易断,既影响加工收购,也会降低春笋和冬笋的品质。”这些年来,在谢武荣的精心管护下,这片病虫害高发的竹林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竹叶更绿,竹竿更挺。 “雨后有风的天气,最适合点‘炮仗’,这是防治竹螟的好办法!风能将烟雾吹向特定方向,雨后竹林湿度大,药物吸附性也更好。”在竹林现场,谢武荣熟练地点燃一包牛皮纸包装袋的“炮仗”,扔向竹林深处,随着“嘣”的一声轻响,白色的烟雾缓缓散开,在竹林间弥漫。他解释,这些“炮仗”里装的是球孢白僵菌,是一种高效环保的生物杀虫“新武器”,对竹林生态没有副作用。这些年,他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不断试验各种新的防治方法,只为提升病虫害防治水平,让竹林始终保持健康状态。 每到病虫害防治关键期,谢武荣不仅做好自己管护林区的防治工作,还带动大家参与竹林生态养护。从毛竹最佳施肥期,到病虫害防治关键时间、养笋留竹的最优月份等,他总是无偿分享经验,还会到农户山林中实地查看,帮助分析病虫害情况、制定防治方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庙下林区的竹林冬笋产量高于周边,农户们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严控火源的孤勇者 防火,是护林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谢武荣心中时刻紧绷的一根弦。无论从事护林工作多少年,他对森林火情的警惕从未有过丝毫松懈。 在谢武荣负责的400多亩毛竹林里,分布着15个蓝色储水桶。这些水桶是他根据山林的整体结构和地形特点科学设置的,用于就近取水,确保一旦发生火情,能在第一时间处置。在竹叶换落期,他会隔几天就去清理桶口的落叶和杂物。“堵了就成摆设了,关键时刻要掉链子的。”他一边清理一边说。 曾多次参与救火的谢武荣深知,防火还重在“防”。于是,他发挥担任村干部的优势,积极向村里建议,将禁放烟花爆竹、竹林联防等内容写进村规民约,向村民灌输护林理念,以群防群控筑牢山林“防火墙”。每逢清明节、冬至等节日,他的警惕性更高,村民上山扫墓时,他都会反复叮嘱防火事项,劝导文明祭扫,不焚烧纸钱、不燃放烟花爆竹。“多费点口舌不算啥,只要林子安全,比啥都强。”他说。 十年巡林路,谢武荣的足迹早已遍布400多亩竹林的每一个角落。当被问及还要在护林员的岗位上干多久时,他望着眼前起伏的竹海,脸上露出朴实的笑容:“只要走得动,就继续守着。这竹子跟人一样,你对它好,它就给你回报——你看这满山的绿,就是最好的答案!” (衢州日报 记者 林敏 文/摄 通讯员 董雯 孙旭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