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国内外动态
 
     
 
 

好生态与好发展的“双向奔赴”

 
 
发布日期:2025-07-08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云南丽江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好生态与好发展的“双向奔赴”

  核心阅读

  云南省丽江市海拔高差超过4500米,多样的地形孕育了丰富的高原特色农业。近年来,丽江市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把发展特色农业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产业发展的优势,产业的发展也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助力。

  在云南丽江,金沙江干热河谷,孕育出芒果种植大县;拥有大面积针叶林的冷凉山区,羊肚菌种植蓬勃发展;海拔较高的高寒山区,过去滞销的苹果如今远销海外……

  从玉龙雪山主峰到金沙江干热河谷丽江段,丽江市海拔高差超过4500米。如何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发展特色农业?如何在发展中守住生态底线、改善生态环境?记者在丽江市进行了探访。

  “因为适应河谷的气候,芒果得以扎根;因为芒果种植,河谷生态得以修复”

  高温、干旱、坡陡、树木稀疏……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的丽江市华坪县,过去以采煤为业,农业发展不足。后来,随着煤矿陆续关停,农业面临转型,当地选出了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的作物——芒果。十几年内,华坪县范围内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大面积发展起了芒果产业。

  “气候干热、土地贫瘠,不利于传统种植业发展,效益低。”华坪县芒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国辉说,“芒果恰好喜热、耐旱、耐贫瘠,适合华坪县的光热和土壤条件。”

  记者采访发现,从花卉产业到蓝莓等小浆果产业,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背后,重要的资源恰恰是气候——高海拔低纬度地区气温不低、光照好、昼夜温差大,特色农业产出高、品质好。

  华坪芒果同样如此。“15摄氏度的昼夜温差有利于糖分累积,超2500小时的年均日照提高了着色率,许多作物难以适应的干旱,反而让芒果减少了病虫害的侵袭。”张国辉补充,河谷山地地形、海拔高差大,让华坪芒果品种更加多元,“一山多品、错峰上市,从6月到11月华坪都有芒果上市。”

  眼瞅着芒果效益高,越来越多人尝试种植芒果,新问题来了:水源匮乏、陡坡又存不住水,大面积种植芒果的灌溉问题如何解决?为解决“水困”,当地探索河水灌溉、坝塘蓄水灌溉、沟渠灌溉等多种方式,又铺设光伏板,将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转化为灌溉动力。面对煤炭产业遗留下的土壤治理问题,“华坪在煤矸石上进行土壤再覆盖,煤矸石分解产生腐殖酸,提升土壤肥力,改良后的土壤让芒果根系更容易伸展,长势更好。”张国辉说。

  芒果根系固土、梯田改造治理石漠化坡地,几年时间,华坪的废弃矿山逐渐披上绿装。“植物覆盖率提高了,水土保持的效果自然就更好。现在,酸雨频率降低,水土流失量也在减少,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张国辉说,“因为适应河谷的气候,芒果得以扎根;因为芒果种植,河谷生态得以修复。”

  “林菌共生,让过去砍树开荒的‘靠山吃山’,变成了护林养山的‘靠山富山’”

  在丽江市永胜县,种植户杜介云最重要的“田地”,是长坪山的密林。地上覆盖的厚厚松针,成为羊肚菌的藏身之处。

  为何要在冷凉山区种植羊肚菌?明明有平坝,种植羊肚菌为何要上山?

  “在平坝种植羊肚菌需要与庄稼轮作,种一季菌要抢两季地。而且,化肥把土都‘喂’硬了,成本越种越高。”2022年,杜介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上山种植羊肚菌。“羊肚菌喜阴凉湿润,山里种菌,树木本身就可以遮阴。”

  “山里种菌不抢耕地,不需要大棚,成本低品质还好。”杜介云说,他与亲朋好友合伙种植的150亩羊肚菌,头一年就喜获丰收。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团队研究显示,海拔相对更高的冷凉山区,更适合羊肚菌的生长。长坪山海拔较高,松林蔽日,为羊肚菌的种植提供了良好条件。

  “林菌共生,让过去砍树开荒的‘靠山吃山’,变成了护林养山的‘靠山富山’。”杜介云算着一笔生态账:松林为羊肚菌提供阴凉环境,树下的松针腐殖层为羊肚菌提供天然养分;菌丝分解枯枝落叶,还能为土壤提供养分。“现在,我们冷凉山区群众的收入,不比平坝区少。”杜介云说。

  “以山种树、以树养山,土地越种越肥,果子越结越甜”

  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新营盘乡的苹果种植基地里,种植在海拔2700—2900米山区的“2700苹果”,如今已远销东南亚等地。

  宁蒗恒泰公司董事长鲁权从小就与苹果打交道,在他的记忆里,苹果甜中带“苦”:“苹果甜,但交通闭塞,果子没有销路,单纯靠卖苹果日子过得苦。”

  2012年大学毕业后,鲁权选择回到新营盘乡。他发现,传统苹果种植赚钱不多,群众自然也懒得管护;管护差,又导致苹果卖得不好,“苹果品种杂,施肥不科学,营养缺失,苹果品质和产量都受到了影响。”鲁权决心改变家乡苹果的种植面貌,和乡亲们一起开发出“2700苹果”品牌。

  要想提升苹果品质,首先要改良苹果品种。鲁权和科研团队决定向大山深处的本土物种——丽江山荆子寻求答案。丽江山荆子是一种苹果属野生植物,能在海拔2700米以上的石漠化山区存活,发达的根系能扎进岩石缝隙,成为“2700苹果”理想的高海拔砧木。

  本土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帮助当地苹果产业闯出了一条新路。鲁权将从“长富2号”中筛选的优质苹果品种的嫩芽嫁接在丽江山荆子的根茎上,就像为苹果树换上了一副“山里汉”的强劲筋骨,嫁接后的新苹果树更加耐旱耐贫瘠,更适应高寒环境,根系又能抓住坡地土壤,苹果树抗病性显著提升。

  如今,“2700苹果”成了当地的生态名片。“以山种树、以树养山,土地越种越肥,果子越结越甜。”鲁权说。

  “随着高寒山区通了路,网络电商进了村,如今的宁蒗苹果已经不愁销路。”鲁权说,高寒环境同样能成为产业发展优势,“家乡的苹果品质好,我们要让更多优质的宁蒗苹果飞出大山。”

(记者 杨文明)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