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脊竹蝗,属直翅目,网翅蝗科,为竹区重要食叶性害虫。被跳蝻或者成虫啃食过的竹叶呈现缺刻状,甚至仅留粗枝,受害竹林严重时形如火烧,失去经济价值。黄脊竹蝗在全市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上旬越冬卵开始孵化,至6月下旬孵化完毕,7月上旬至8月下旬羽化,8月下旬开始成虫产卵至10月下旬,产卵后成虫陆续死亡。
黄脊竹蝗成虫黄绿色,体长29~33mm,触角丝状,黑色。雄虫略小,头尖削,由头顶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显著的黄色纵纹,越往后越宽大,故称黄脊竹蝗。后足腿节黄色间有黑色斑点,两侧有“人”字形纹,排列整齐,胫节瘦小,有刺两列。若虫又名跳蝻,体形似成虫,但无完翅,共5龄,1龄浅黄色,2龄为绿黄色,3、4、5龄为黑黄色,在近羽化为成虫时为翠绿色。据近期监测调查,奉化区西坞街道、溪口镇,大堰镇等地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如不及时防治将可能造成严重危害。其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物理防治。在土壤越冬的黄脊竹蝗卵孵化之前,采取人工的方式将卵块清理干净,一般其产卵的位置多是在竹子密度稀、土质较为疏松、地表杂草植被少、背风向阳的缓坡上,产卵位置的地面以及附近可发现很多黄脊竹蝗残体。结合这些特征在林间挖掘寻找,降低来年孵化的虫口基数,也可在黄脊竹蝗产卵前对竹林进行全垦,创造不利于竹蝗卵越冬的土壤条件。
2. 化学防治。黄脊竹蝗的若虫出土后、未上大竹前运动能力差,聚集在一起,对药剂抗性能力也差,可在此阶段选择低毒高效的药剂进行防治。黄脊竹蝗喜好咸味、喜闻尿味,可用盐、尿与敌百虫按 3∶200∶1 的比例配制成混合液倒入竹槽中置于林间合适位置,对成虫、3 龄以上的若虫有很好的诱杀效果。若若虫已上大竹,可选择杀虫烟剂在无风或风力较小的早晨进行熏杀。
3. 生物防治。红头芫菁是黄脊竹蝗的天敌,其幼虫以黄脊竹蝗的卵为食,每只幼虫平均一生食用 60 - 120 粒卵,对竹蝗防控效果好。白僵菌、绿僵菌等制成微生物制剂在毛竹林内喷雾,对防治低龄黄脊竹蝗幼虫效果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