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鸟类现身清凉峰
浙江首次发现 杭州来了“新朋友”
黑喉歌鸲 王文豪摄于太子尖(6月28日),浙江新记录。 黑喉歌鸲的繁殖区很狭窄,仅在甘肃东南部、宁夏、河南西部、陕西南部和四川,繁殖海拔稍低(1900-3350米)。太子尖(约1500米)或能满足黑喉歌鸲繁殖海拔的最低需求(在没有确认有繁殖之前,发现个体并不具有代表性)。
斑胸短翅蝗莺 徐科摄于清凉峰(6月19日),最早由蒋聪怡在清凉峰录音记录(6月17日),浙江新记录。 主要分布于华中地区的高海拔山地(通常活动于海拔2400~3000米),距离浙江最近的分布点是湖北神农架。本次在清凉峰的发现,将该鸟种的分布东限拓展了超过800公里。
林鹨 袁井泉摄于太子尖(6月25日),浙江新记录。 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为夏候鸟。浙江的这一笔记录,很可能是国内除常规分布区新疆之外的首笔夏季记录。太子尖较符合林鹨的繁殖生境,不排除有林鹨的小种群在此繁殖。
红胸田鸡 袁井泉摄,最早由王卫国记录于青山湖(6月27日),临安新记录。 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属小型涉禽,于今年被列入《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素有“湿地生态指示物种”之称,对栖息环境的水质、植被完整性要求严苛,通常隐匿于沼泽、浅滩及稻田。
栗苇鳽 王洪民摄(6月28日),临安新记录。 体长30-38厘米,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喜欢栖息于芦苇沼泽、水塘、溪流和水稻田,以小鱼、蛙、泥鳅和水生昆虫为食。
钝翅苇莺 胡珊慧摄(6月21日),临安新记录。 主要繁殖于中亚及中国东部,喜欢栖息于芦苇地和高草地。本次记录是杭州市第二次记录到该物种,也是浙江省首次发现该物种的繁殖地。
粉红胸鹨 蔡鹏飞摄于太子尖,最早由范钧、徐天阳在太子尖拍摄记录(6月28日),临安新记录,也是杭州市首笔夏季记录。 常见于海拔2700-4400米的高山草甸及多草的高原,分布于阿富汗东部、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喜马拉雅山南坡至中国西部。
白尾蓝地鸲 严志文摄于温州,最早由蒋聪怡在清凉峰录音记录(6月17日),临安新记录。 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尤其喜欢阴暗、潮湿的山溪河谷森林地带,以昆虫为食。
前不久,几只羽翼斑斓的鸟儿掠过浙西之巅,鸣叫声不仅打破了山林清晨的宁静,也刷新了浙江鸟类记录。今年6月,在清凉峰和太子尖两片浙西高山区域以及青山湖等地,观鸟者连续发现了3个浙江新记录和5个临安新记录。
2024年7月,在第3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上,天目山-清凉峰生物圈保护区以扩区的方式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天目山生物圈保护区的基础上,将同属天目山脉的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的区域纳入。这也是我国首次以生物圈保护区扩区的方式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位于临安区的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龙塘山、千顷塘和顺溪坞组成,主峰清凉峰海拔1787.4米,是浙西地区的最高点。
在清凉峰,一年中有200多天被云雾笼罩,每当晨曦初露,山峰便若隐若现于云海之中。从山顶到谷底,保护区的垂直高差造就了层次分明的植被带景观,孕育出丰富的物种资源。
清凉峰保护区自1999年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以来,形成了集濒危物种抢救、繁育、野外回归及监测于一体的综合性保护体系。目前,保护区内已记录到6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包括198种珍稀濒危动植物,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华南梅花鹿的核心种源分布地。
今年9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杭州举行,作为杭州唯一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天目山-清凉峰生物圈保护区正用不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保护的成就。
(都市快报 记者 林建安 通讯员 钱程 施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