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浙西南群山叠翠处,庆元县松源街道城北村的实验林场,楠木新苗正抽枝展叶。“以前林下只有杂草,现在就是活银行!”林农吴老汉指着林下轮作的三叶青笑道。 2023年,庆元以最高分入选浙江首批林业共富试点县,获600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以“国乡合作促富、特色产业增富、国家公园带富、林下经济帮富、林业碳汇造富”五富工程为轴,撬动超5万林农增收。当“两山”理念步入二十周年,这座“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正用森林经营新公式,破解“绿”与“富”的时代课题。 立体式经营 国乡合作破困局,立体托举共富梦 “30年等分红?早翻篇喽!”庆元县实验林场副场长吴仁超指着层叠的杉木林介绍。他口中的翻篇正是庆元“国储林+国乡合作”2.0模式:村集体出林地,县属国企预付收益(38元/亩/年,参照公益林补偿标准),采伐后按“多付不还、少付补足”结算。 这场改革的关键在于“时空重构”。针对第一轮国乡合作(20世纪80年代)到期面临的采伐受限、兑现难问题,庆元借力国家储备林项目融资优势,由县属国企对到期山林评估收储。如左溪镇3450亩林地收储带来752万元总收益,林农直接分得300.8万元现金,户均3万元落袋为安。 更妙的是,在第二轮合作中林场施展了“立体魔法”——上层留单方超千元的大径材杉木,中层育2万元/方的珍稀楠木,下层租给企业种三叶青。“租金+薪金+木材分成,三本存折装进兜里!”这套模式正覆盖8万亩联营山场,让2万林农吃上“生态饭”。 竹山焕新创三金,链动增值筑富路 黄田镇千亩毛竹山上,水雾随滴灌系统倾洒,盛农合作社负责人沈志余踩了踩泥土:“之前这里都是荒地,现在笋、竹收都收不完!”去年他引入福建毛竹管理模式,更新喷灌系统技术,使冬笋亩产飙至500斤,春笋达3000斤,亩收益从800元跃至8000元。同时更有“大小年错峰”——合作社1100亩基地分片轮作,保证年年有产出。 “以前10亩毛竹年收入才5000元,现在流转给合作社,光租金就有4000元,加上务工工资,一年能赚7万多!” 黄田镇农户沈志斌算了一笔账,他流转的20亩竹林,去年仅租金和挖笋收入,就为他带来了超10万元的增收。 像沈志斌一样的村民们不在少数,他们通过将竹林流转给合作社,不仅能获得稳定的租金,还能在基地务工,增加资金收入。他们笑着说自己是“三金农户”——即土地流转有租金、就近就业有薪金、入股合作有股金。 浙江德长竹木有限公司车间 产业链末端的蜕变更精彩。在浙江德长竹木有限公司车间内,总经理沈德长举起温润的竹砧板:“瞧这弧度,握感比手机还舒服!”这家老牌企业用70套员工宿舍拴住乡亲,把毛竹变成高端厨具,年产值超1亿元。当车间的机器轰鸣声响起,隆宫乡的竹材分解点、黄田镇的笋竹基地终于串成金链——从山间毛竹到海外餐桌,增值超十倍。 从“守着青山饿肚子”到“立体经营鼓袋子”,回望二十年“两山”路,庆元以林业“五富工程”为笔,书写“绿富美”辩证法则:国储林预分红破解了“三十年等待”,毛竹滴灌灌出亩产万元收益,空心村镇在森林运动中重生……当全省林业共富专项资金6000万元注入这片最“绿”的土地,5万林农在杉木的年轮间、毛竹的拔节声中,听见了共同富裕的清脆回响。 (潮新闻 吴承宇 通讯员 朱齐超)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