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细雨绵绵,游人如织。浙江安吉余村村口的石碑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熠熠生辉,不少游客驻足合影留念。从村口一路前行,一侧是花海池塘,一侧是颇具安吉特色的原竹建筑。街边的小店里,竹扇、竹制餐具等特色竹产品摆满了柜台。 安吉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中国第一竹乡”。二十年来,安吉林业践行“两山”理念,“点绿成金”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创新竹产业发展模式的实践已硕果累累。 变靠山吃山为养山富山,打造“一村一品”发展乡村旅游 余村,坐落于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因地处天目山北麓余岭而得名,村庄三面环山,溪流穿村而过。漫步在整齐干净的村中街道,咖啡屋、竹建筑与草坪相互点缀,一种自由自在的慵懒氛围扑面而来。 余村时光悠缓,但正变得更加年轻时髦。在乡村青年人才社区“青来集”,无数青年创意相互碰撞、试验与生长。数字游民Yaya,是2024年余村全球合伙人中的一位,已经在余村数字游民公社停留了约两年,如今她正在打造自己的个人二手循环商店项目,“我在这里感觉时刻身处大自然之中,人与人的相处非常和谐,也能有更多想法碰撞的机会。” 回看二十年前,余村的“石头经济”一度风生水起,但也付出了生态环境与村民健康的巨大代价。实践证明,开山挖矿“靠山吃山”的路子走不通。余村围绕“两山”理念,在安吉“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下,调整产业结构,修复生态环境,集中精力发展绿色休闲经济,打造出如今充满乡土风情的乡村旅游佳地。 在余村游客中心的规划沙盘上,遍布的红蓝规划线条勾勒出一个以余村为中心的“大余村”乡村旅游景区,余村周边山河村、马吉村、银坑村、横路村也成为了如今游客们心向往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余村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表示,“我们现在通过打造‘一村一品’,能够有效减轻单个村庄的环境承载压力,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2024年,大余村范围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村均经营性收入超254万元。 践悟“两山”二十年,余村昔日的废弃矿坑已变身成遗址公园,工业遗迹与乡土风光的奇妙融合,映射出一方水土二十年来的蝶变故事,也印证了“两山”理念的时代价值与实践伟力。 以“以竹代塑+”推动产业破局,促进竹产业可持续循环发展 走进安吉“以竹代塑”展览馆,从不起眼的竹签竹筷,到考究的竹桌竹椅,再到优质竹质装饰材,以竹为原料的种种产品按照使用场景被布置在展厅各个角落与柜台,成为近年来安吉利用“中国第一竹乡”生态资源优势,推行“以竹代塑”促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安吉竹林面积达100万亩,素有“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安吉”的美誉。据介绍,目前安吉已培育竹企近1000家,开发“以竹代塑”产品2000余种,并通过攻克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以竹代塑+”先行示范,并集聚相关企业与科研院校,形成了“以竹代塑+”创新联合体,包括“以竹代木”“以竹代煤”“以竹代粮”“以竹代钢”等。以浙江竹冠公司为例,2025年预计产出竹酒500吨,消耗嫩竹1万吨,探索了“以竹代粮”的应用路径。 在安吉刘家塘村狮子石水库旁,5座形态各异的原竹建筑依山傍水,组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竹境·竹文化”街区。其中既包括竹建筑模型馆、竹文化书吧等竹文化特色空间,也有茶饮、咖啡、啤酒、轻食等旅游业态。站在全竹打造的观景平台,放眼望去,山峦起伏,水波荡漾,泛着静谧的微光,将城市喧嚣隔绝于外。 安吉竹境竹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卫是这片街区的主理人,因安吉“良好的竹产业氛围”而来到这里。“竹子在特色建筑设计上要比木材更有优势。我们公司每年会以30元/根的高价收购当地优质原竹约40万根,这个竹文化街区对附近村庄的旅游发展、村民就业起到了一定带动作用。” 今年的安吉夏凉用品博览会暨席产品订货会,有260余家企业参展,活动订单额超12亿元。农户毛竹林年亩均收益也从80元左右增长到308元,真正让“以竹代塑”竹产业成为“两山”转化的重要抓手,实现了“生态资源变生态资本”。安吉县林业局竹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唐辉表示,“未来我们还是要依托生态优势深化三产融合,实现竹产业一、二、三产的良性循环,拓宽‘两山’转化与富民渠道。” (潮新闻 记者 孔依群 通讯员 陈翠婷 刘静 樊相龙)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