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午后的阳光穿透浓密的树冠,在林间洒下斑驳的光影痕迹。走进淳安燕山林场,宽阔的水泥林道蜿蜒向上,排水渠、挡土墙、电缆线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山坡上,芍药、铁皮石斛、黄精梯次排列,长势喜人……这片近600亩的林地,是淳安县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静谧而充满生机。 淳安燕山林场 一湖秀水,满目青山。近年来,淳安通过集体流转、林业标准地建设、三产融合等改革创新,对全县分散、零碎、闲置的生态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改变了低、小、散的林业发展现状,重塑林业产业发展格局,拓宽了生态资源变资产和资本的转换途径。 打造林业标准地,创新村集体经营模式 林业产业发展周期漫长,需要久久为功,加之林区基础设施往往较为薄弱,资金投入大、回收慢,使得不少社会资本对林业产业“敬而远之”。因而,由政府出资完成林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降低林业产业前期投资成本,帮助企业“上山入林”。 所谓林业标准地,即是参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三通一平”模式,在林地流转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要素提供配套标准基础设施。淳安林业标准地建设,共包括林区道路建设、水池配套、机械运输轨道、管理用房、监控溯源、电力设施等“七有”建设。 里口村林下套种中药材示范基地,位于淳安县北部,是典型的“七有”林业标准地。入口即有监控溯源,碎石铺设的林道延伸向上,山坡上的单边轨道可帮助运送种苗与肥料……据了解,基地林下主要种植品种有黄精、白芨、重楼,还设有山茱萸资源保育圃与多花黄精农家种资源保存圃,投产后可实现总产值达1000万元,增加村民务工收入245万元,实现村集体分红收益300万元,租金收入50万元。 燕山林场林业标准地水渠 与众不同的是,“淳安林业标准地建设完成之后,将移交给村集体成为村集体固定资产”,淳安县临岐镇人大主席胡奕峰向记者介绍,“移交村集体并由村集体来进行招商洽谈合作,能够更好保障村集体收入与林农利益,另外我们也会以全额贴息的方式扶持企业和大户的生产经营。” 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推动产业富林富民 淳安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其中临岐镇更有“百草临岐,中药名镇”之称,盛产掌叶覆盆子、白花前胡,多花黄精、山茱萸、重楼和三叶青等“淳六味”道地药材。走进位于临岐镇北的浙江千岛湖美誉药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为中药产品打包封箱。“这是已经深加工过的成品”,公司副总经理刘祎拿起一包中药饮片,向记者谈起了落户淳安的选择,“一方面是淳安道地药材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另一方面我们也是希望能做好深加工,把整个产业链条做起来。” 拓宽国储林“两山”转化路径,不仅要储木材,还要通过国储林建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使之成为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林业产业的“绿色基金”,最终实现“富林、富产、富民”。“我们在一产标准化发展的基础上,也在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标准地建设”,淳安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鲁志鸿表示,“通过建设共富产业园、产业综合体,开辟‘林地流转、就近务工、入股分成、产业带动’四条富民增收路径。” 共富产业园 据悉,淳安国储林共流转村集体林地20.55万亩,农户林地12.86万亩,30年的流转总费用为5.15亿元,村集体年均实现增收8万元,户均实现增收592元。淳安县大墅镇上坊村村民方建旗,是淳安国储林项目的受益林农之一,“山其实还是原来的荒山,但现在除了林地流转费用能拿到租金,平时做一些林地管护也能拿工资,一年到头还有分红的股金。” 梅花岛 顺着燕山林场的林道行到深处,50余亩梅花林靠山临湖,别具一格,成为了淳安本地市民及外地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大概有20多万游客来到我们这个梅花岛”,淳安县生态集团燕山林场场长刘朝晖表示,“除了传统的林下经济,我们也在探索发展研学以及‘小而美旅游目的地’项目,希望通过建设多元化、多功能的森林生态与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潮新闻 记者 孔依群 通讯员 陈翠婷 邵莉惠 樊相龙)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