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两山”理念20周年专栏 > 浙江实践

浦江:茜溪畔的“两山”答卷


发布日期:2025-08-2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

晚风轻抚茜溪的水面,漾起微微波光。新光村乡村音乐会上,“廿”乐队的青春旋律与百年马头墙共振,台下游人如织,攒动的身影与雕花窗棂交相辉映。谁能想到,眼前这被誉为“江南乔家大院”的古村落,十余年前竟是溪水乌黑如墨、空气刺鼻呛人,全村仅余28人苦守的凋敝之地?彼时所谓的“金山银山”,原是牺牲绿水青山换来的短命幻象。

2015年,关停污染水晶作坊的决定如利刃剜去毒疮,成为新光村命运的转折点。斩断污染源后,全村倾力修缮百年古建。青年创客陈青松带领团队率先入驻,将“廿玖间里”等古宅点化为创意集市,让沉寂的非遗技艺与奔涌的文艺创作,在古砖旧瓦间重新焕发生机。2017年,新光村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环境好了,创意来了,游客自然就多了。”村党支部书记朱红昌一语道破关键。如今78岁的朱玉堂,每日欣然为游客讲述巨变:“从前溪水碰不得,现在能洗菜、可纳凉——这才是咱农村该有的样子。”

绿水青山的颜值,终于兑换成金山银山的价值。浦江梨膏糖传人李清标,依托“廿玖间里”平台,从忧愁销路到开出连锁分店;新疆塔塔尔族谢热克艳的“浦疆餐厅”,在古村夜色里红火经营。返乡创业者逾百人,民宿、文创店铺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村民收入节节攀升。

在“廿玖间里”的檐下,大学生陈嘉诺的“廿”乐队正将音符编织成连接城乡的桥梁。“音乐能跨越年龄与地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脚步走进乡村,在旋律中找到心灵的栖息地。”他眼中闪烁着笃定的光。另一隅,咖啡香浓如诗,大学生李梦男在研磨、萃取与拉花的专业韵律中,以一杯杯醇香的咖啡为媒介,热情地向客人讲述新光村的前世今生:“看到客人因咖啡而爱上这里,是我最大的成就感。”这小小空间,已悄然生长为“咖啡+文创+共享办公”的新业态枢纽。

这些年轻身影,正是新光村重获新生的鲜活血脉。浦江青年联盟代表陈青松首创的“廿玖间里”青年创客基地,已落地50余家创意工作室,吸引87名大学生创客与8名非遗传承人扎根于此,带动就业500余人次。昔日仅有29位留守村民的凋零之地,如今半数学子归来,50余家商铺与38家民宿农家乐蓬勃生长,村集体经济从不足5万元跃升至200余万元。

为让青春力量深深扎根,新光村精心构筑“引育用留”生态:创业谷提供孵化空间,“微住计划”解决落脚难题,低息贷款注入启动资金,导师辅导扫清发展障碍。青年公寓、共享休闲空间等设施,更如沃土般滋养着一个个乡村梦想。

当记者在暮色中离开时,虞宅乡负责人话语意味深长:“守住生态底线,以文化创意激活沉睡乡土,这正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好生态必引金凤凰,好文化则让金凤凰安心筑巢。”

新光村从污染废墟到文旅明珠的蜕变,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一纸生动答卷。如今的新光村,正以青春之姿迈向未来,其探索的光亮,足以照亮更多乡村的振兴前路——所谓金山银山,不过是绿水青山在时间天平上耐心积累的重量。

(浦江县林业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