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化空间布局到价值提升——
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是中共中央、国务院9号文件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22周年。林下经济是践行“两山”理念、推动林业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抓手。
目前,全国林下经济规模化经营和利用面积超过6亿亩,产值超过1万亿元,探索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多种模式。今年,林下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历史性发展机遇,也意味着全新的挑战。

村民对草珊瑚苗进行管护
林下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良性经济循环,发展面临服务能力不足与监管不到位的困扰,实施主体缺乏对产业链系统认知和协同能力,林地使用政策限制多,林下种植技术体系薄弱。如何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林下产品的有效供给?
产业布局是发展基础
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按7个行政大区从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适宜发展品种提供发展指南。
目前,林下经济思路为“找地—找品种和技术—找合作方”,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地方通过区域性规划,从政策、资金等各层面予以支持。如福建省布局南平黄精、武平紫灵芝、长汀茯苓、连城铁皮石斛等林下特色中药材品种。这类区域化布局具有良好的落地性和操作性,但从全国层面看,若缺乏统筹协调,易造成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
受劳动力不足、技术门槛高、政策激励不足等因素制约,目前,国有林场(区)、集体林地所有者未能成为林下经济发展主力,多通过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引入企业、大户等经营。如何让链条的每个利益节点受益?浙江省做出积极探索,建立了以股份合作为主导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强村富民。
新的形势和需求对布局提出更高要求。一是推动全国统一林下经济大市场建设。对林下种植和采集,按照“全国市场供需—林地发展空间和边界—划分主产区—加工区—市场销售—品牌建设”布局思路对产品科学布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定期采集和发布价格信息,合理确定发展规模。科学规划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林地,通过订单方式发展林下种植,对主产区和生产大县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基地建设等予以支持。培育壮大带动能力强、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有市场前景的经营主体。二是健全经营主体与利益联结机制,明确产权与收益分配机制,因地制宜推广多元化联结模式。
技术标准体系是品质保障
林下发展空间广阔。据估计,全国可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超过10亿亩。
林下生态系统具备温湿适中、光照柔和、土壤有机质丰富等特征,林下生态环境稳定,天然抑草抑虫,病虫害发生率低,可减少对化肥农药依赖,降低农残风险,有助于实现绿色种养。但发展制约因素仍然突出:林地空间受政策制约,发展空间受限。林地受林木的限制,空间利用强度要低于大田种植,产量一般是大田种植的1/2—3/4。林下品种对光照需求差异大,郁闭度对产量影响显著。林下种植技术标准缺乏,导致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全国针对林下产品的种苗培育和试验少,种植试错成本高,林下养殖普遍缺乏规范。发展林下经济应以生态红线为界,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构建适用于林下中药材种植的独立技术体系;基于林下中药材种植的环境、技术和管理要求的特殊性,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同时,筹建林下中药材种植标准委员会,建立和发布林下中药材种植的系列标准,在全国建设一批适用于林下种植的苗木繁育基地和试验地。
多元化经营是重要手段
林下地理区位、气候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林下发展模式多、产品类型多,仅云南省药用植物资源就有6157种,其中乔木、灌木等植物类的道地药材147种。多元化发展是避免单一产品市场波动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的有效手段。
如何抵御风险?建议通过林下空间的拓展利用,适度引入林药、林菌、林游等短周期、特色产品和服务,实现空间立体多元化经营,将林业经营产出周期大幅缩短的同时,兼顾更多林下产品产出,持续创造收益。以高标准林下经济基地为载体,推动林下经济产品加工的转型升级。注重产品品质精细化提升,加强基地建设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完善“一站式”服务体系,促进林下经济产品加工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开发森林景观多元化利用,深度挖掘森林景观资源的多元价值,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充分利用森林中丰富的药食同源资源,实现森林景观资源与康养食品产业的有机融合。
品牌建设是关键抓手
林下经济品牌建设是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三产融合的重要支撑。
品牌化不仅能解决优质不优价的问题,还能推动产业链升级,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因此,要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的区域公共品牌,以市场驱动的企业品牌建设,同时加大文旅融合品牌建设和地理标志等品牌标识的培育与应用。
品牌建设带动产业提档升级,重塑产品价值。“同仁堂林下参”依托老字号品牌延伸至林下中药材,电商品牌“山野朴食”则主打野生菌菇高端礼盒,“莫干山裸心谷”将森林民宿与本地笋干、蜂蜜结合销售,福建武夷山茶旅以岩茶品牌带动林下茶园观光。“吉林长白山黑木耳”“邵武黄精”通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怒江草果”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彰显林下经济产品的地域特色与独特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科技赋能是核心驱动力
通过技术创新、数字化应用和智能化升级,林下经济可实现从靠天吃饭到数据驱动的转型。
科技创新从哪些方面入手?推行精准化资源管理,利用遥感技术对林下资源进行实时监测,科学规划林下种植、养殖品种和规模。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实现动态调控。发展高效种植和养殖技术,推广林下中药材、食用菌等良种选育和仿野生栽培技术及智能化养殖系统的应用。开发生态循环技术,以“林—菌—肥”“林—药—养”等循环模式,利用微生物技术、有机废弃物处理技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智慧加工和溯源能力,应用AI分拣、智能烘干等装备提升林产品加工效率,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溯源。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动态,优化林下经济产品的生产布局与销售策略,实现林下经济产业的数智化、高效化发展。
各地科技创新实践不断涌现。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发的“智慧林下”系统,以科技赋能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传感器实时监测林间温湿度,AI算法提示最佳采收期,农户扫码即可追溯产品来源。贵州省通过无人机测绘林地环境,选择适宜区域发展林下石斛,结合智能灌溉系统,产量提升30%。福建省邵武市则通过“种植+加工+科技”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建立中药材智慧生长控制中心,实时监测土壤湿度、pH等生长数据。
三产融合是创新模式
“小而散”是目前制约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的瓶颈。通过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功能链拓展,改变林下经济种养的单一模式,构建种养、加工、服务一体化现代林下产业体系。
一二三产业核心架构是实现产业链纵向贯通。前端种养智能化,建设物联网基地;中端加工集群化,发展产地初加工园区;后端服务多元化,开发康养文旅等衍生业态。同时,价值链横向拓展,从原料销售向“产品+服务+体验”转型,提升产业价值。

金线莲。永安市林业局供图
以福建、贵州为例。福建省“林下经济+文旅”模式以一产种植铁皮石斛、金线莲,二产加工石斛粉和金线莲茶饮,三产打造森林药谷旅游区,开发森林康养、研学教育、生态旅游项目,游客可体验采摘、参与制作养生茶等方式,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贵州省赤水市金钗石斛产业通过开发石斛饮片、化妆品等健康管理项目,举办石斛养生节,价格从每公斤200元升至800元,带动5000户农户增收。
通过三产融合,林下经济产品可从单一资源利用转向多元价值挖掘,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协同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关键课题。需科学规划布局,依托森林资源分布特点选择合适经营模式,合理规划和布局产品类型;聚焦特色产业,挖掘林地生态潜力,推动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完善监管体系,加强质量监管,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从源头保障产品品质。
(杨立彬 毛炎新 李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