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动物园的梅花鹿 为什么要锯角?

 
 
发布日期:2025-08-25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都市快报
字号:


  每年初秋时节,走进动物园的鹿苑,细心的游客会发现一些雄性梅花鹿的头顶变得“光秃秃”——它们的鹿角已被专业人员锯除。

  很多人疑惑:“为什么要伤害动物?”“鹿角不是自然脱落吗?”

  事实上,这一看似“残忍”的操作,背后是动物园基于动物福利与安全的科学考量。通过深入了解鹿角的生长规律、雄鹿的发情行为、标准化的锯角流程以及锯角后的科普价值,我们将看到现代动物园如何在自然法则与圈养环境间寻找平衡,用专业手段守护生命与安全。

  科学方法锯鹿角

  野外,鹿角在鹿发情期结束后的春季,会逐步脱落,然后又进入鹿角的下个发育周期。在圈养条件下,发情期的雄鹿会将所有进入视野的雄性同类甚至饲养员视为威胁,尖锐的骨质化鹿角会增加同群雄鹿和饲养人员受到伤害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初秋时节的预防性锯角成为平衡动物福利与安全的必要手段——不是对自然的干预,不是虐待,而是用科学方法避免可预见的伤害。

  杭州动物园通过多年秋季锯角的经验,已总结出一套成熟可靠的锯角流程。

  首先,锯角时机的判断:雄鹿出现“领域标记”行为,对同群雄鹿和进入其领地饲养员表现敌意,同时,出现磨角,角上皮肤开始被磨损,可见骨质角。其次,在锯角天气的选择上,一般选择较为凉爽的晴天或阴天,或者一天中的一大早,避免在高热、高湿的天气锯角。再次,麻醉锯角时的“快、准、稳”,整个过程在15分钟内完成,最大程度减小对动物的应激,确保动物安全。最后,鹿的恢复与监护。锯角结束后,注射回苏药物,等待梅花鹿完全苏醒,通过观察无异常,放归大群中后仍需在当天多次观察,确保无麻醉后异常反应。

  鹿角在科普教育中焕发新生

  这些被锯下的鹿角并非废弃物,而是动物园科普教育的重要资源,在科普教育中焕发新生。

  公众对梅花鹿锯角的关注,反映出社会对动物福利的日益重视,也考验着动物园的科普宣传能力。过去,一些动物园因操作不透明、沟通不足,导致“锯角=虐待”的误解蔓延。通过揭示鹿角的生物学本质、标准化操作流程与鹿角再利用价值,我们不仅能消除误解,更能引导公众理解锯角不是“剪掉鹿的尊严”,而是用科学手段平衡动物福利与圈养安全,最终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当下一次在动物园看到光头梅花鹿时,或许我们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指责——因为科学,正在让保护更温暖。

(都市快报 记者 余夕雯 通讯员 刘龙海 戴雯琦)




[关闭窗口]
 
     
 
地方政府网站 国内林业 省直部门 市级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