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新昌尤胜。在新昌这片12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格局曾让发展的步伐格外沉重。二十载春秋流转,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植人心,新昌对山的认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场由理念革新引发的深刻蝶变,正在这片群山之间生动上演。
看山是山
20年前,新昌人对山的情感是复杂的。
回山镇,是新昌海拔最高的乡镇之一,常年云雾缭绕,“烟山”之名远近皆知。这里的村民以山为生,茭白、水稻等作物是许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靠着这份来自大山的馈赠,回山镇的老百姓仅仅实现了温饱。
山,养人,却也困人。
“那时候我们靠山吃山,吃饱饭不成问题,但想过上更好生活?难呐。”谈及二十年前的境况,回山镇的一位老茶农至今记忆犹新。他坦言,这声“难”的背后,是群山环绕的无奈处境——坡地上的田地零散杂乱,规模化种植成为奢望;至于发展工业,更是望山兴叹——崎岖的山路不仅堵了物流,也隔了信息。“山把我们养活了,也把我们拴住了。”
从回山镇到镜岭镇,大山所带来的是同样现实的局限。彼时的镜岭镇外婆坑村,已经摘去“光棍第一村”的帽子,村民们靠着山上的农产品能填饱肚子,可日子想再宽裕些,却是很难。“年轻人的脚底板都长着往外跑的劲儿。”该村原党支部书记林金仁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然印象深刻,“大家心里都清楚,单靠这大山里的作物,顶多混个温饱,想过好日子,就得往外闯。”
那时的新昌,山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它既给了老百姓活下去的根基,又用险峻的地势和遥远的距离,挡住了人们奔赴美好生活的脚步。老百姓一边依赖着山的馈赠,一边又盼着能走出山的禁锢,这种又爱又恨,便是20年前新昌人对山最真实最独特的情感写照。
看山不是山
2005年,是新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拐点。这一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首次提出,如同拨云见日,为新昌的青山赋予了新的生命注解。新昌人开始重新审视这片世代相守的连绵群山——曾经横亘在前的发展屏障,竟是蕴藏生机的绿色宝藏。
思路一变天地宽。新昌人凭借山地资源的独特禀赋,精心培育高山产业,“向山要效益,向绿要财富”成为新的发展共识。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新昌的高山茶叶开启了提质升级的新征程。
彼时,新昌茶产业虽然已经打出“大佛龙井”品牌,但产品同质化、附加值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新昌通过实施精品化、数字化、生态化战略实现了突破:划定六大高山茶园核心区,培育打造精品茶;引入物联网监测技术,从采摘到加工全程可追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有机茶认证面积逐年扩大。茶农、茶企协同发力,将手工炒制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促使茶叶品质稳步提升,溢价空间不断拓展。
从政府铺路到茶农耕耘,再到企业创新,二十载的匠心浇灌,让新昌的高山茶叶在岁月中沉淀出独特魅力。截至去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5.3万亩,年产优质茶叶近6000吨,年产值突破14亿元,“大佛龙井”品牌价值超50亿元,连续16年跻身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数十万茶农因茶脱贫、因茶致富,一片小小的绿叶成了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金叶”。
“回山茭白上市了!”每年盛夏,回山镇的田间地头便涌动着丰收的热潮。高海拔赋予的更长生长周期和更大昼夜温差,让这里的茭白自带“先天优势”——色泽洁白、肉质鲜嫩,再配上“绿色有机”的金字招牌,一上市就成了餐桌宠儿。这样的好光景,正是新昌盘活青山资源、深耕特色产业结出的硕果。目前,回山茭白种植面积已超3000亩,产量达4500余吨,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带动全镇农户稳稳增收。
不止茭白,新昌的高山沃土还孕育出了更多“山珍”:沃洲镇的小京生花生,自带天然甘甜;东茗乡的迷你番薯,口感软糯绵密;沙溪镇的水蜜桃,果肉饱满多汁……这些带着“山味”的高山农产品,已然成了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新昌还开辟林下种植新路径。在小将镇茅洋村、澄潭街道里遁山村、羽林街道金裕村的山林里,黄精、白术、蘑菇等套种在林间的农特产品,让曾被视为“闲置”的林地活了起来。
如今,新昌的每一寸山地都在绿色发展中展现出蓬勃活力,绿水青山真正成了富民强县的“金山银山”,也成了新昌人迈向未来的底气与财富。
看山还是山
当青山带来的财富日益丰厚,新昌人有了更深邃的思考:绿水青山本身就是最珍贵的金山银山,必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寻求更可持续的共生之道。
这一理念的实践,在一个个村庄的蜕变中变得鲜活起来。
昔日的“光棍村”外婆坑村,不再仅仅依赖有限的物产,而是将保存完好的古朴民居、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壮观的梯田风光整体“打包”,打造成了充满烟火气的乡村生活体验地。玉米饼飘香、民宿客满堂,曾经闭塞的小山村,变成了都市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村民们坐在家门口,就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东茗乡下岩贝村,凭借俯瞰十九峰云海日出的绝佳区位,从无人问津之地一跃成为声名远播的“网红村”。村民们纷纷开办民宿和农家乐,卖风景、卖空气、卖体验——昔日的穷山坳,如今成了真正的“聚宝盆”。
儒岙镇会墅岭村兢山自然村,原本鲜为人知,却因一扇月洞门、几株红柿老树意外走红,成了摄影爱好者的打卡胜地。当地顺势而为,不仅精心保护好乡村景致,更围绕红柿大做文章,让这抹带着乡愁的风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效益。
……
生态红利不仅惠及乡村,更滋养着城市的肌理。鼓山公园,这片曾经的城郊荒山,经过生态修复和景观打造,蝶变为城市中央公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步道蜿蜒的景致,不仅让城市多了一抹灵动的绿意,更实实在在提升了老百姓的宜居体验和幸福指数。
新昌对“山”的价值的探索远不止于此。小将林场、天姥林场的茂密森林,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们不仅是风景秀丽的“绿肺”,更是潜力巨大的“碳库”。随着全市首笔400吨林业碳汇交易落地,新昌青山所提供的固碳释氧等生态服务功能,首次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价值转换。新鲜的空气、茂密的森林从此成了可质押、可交易、可兑现的“真金白银”。这不仅是一笔经济账,更是一笔生态账、责任账。
从乡村到城市,从生态保育到碳汇开发,新昌始终走在青山守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前沿。青山常在,空气常新。二十年来,新昌的生态底蕴愈发浓厚,最近三年全县森林覆盖率更是连续攀升,2025年已达54.07%,稳居全省前列;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5年超95%,“新昌蓝”早已成为常态。
新昌还将“智慧”植入青山,依托“无人机巡查+地面监测”的立体化监测网络,实现对森林火险、病虫害的全天候预警;应用智能灌溉等技术,显著提升林业管护效能。这里的山,不仅是自然之山,更是科技赋能、智慧管理的现代化之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昌的山,在二十载的时光流转中,不仅被重新发现了价值,更在守护与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山,依旧是那座山,却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价值。这座“金山银山”,也必将以绵延的绿意和丰饶,滋养新昌更加绿色、更可持续、更富诗意的未来。
(潮新闻 共享联盟·新昌 杨赟 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