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山河画卷新 |
| ||||
日前,常山县青石镇和尚弄村的2500亩林地通过“两山合作社”完成流转,将用于建设高标准油茶共富基地。至此,衢州“一股份两平台”改革覆盖全市68个乡镇——农户以闲散林地入股村级股份合作社,国资公司收储整合林地,县(市、区)依托农村产权交易与管理平台搭建林权市场交易平台,吸引资本“上山入林”,截至7月,全市流转林地267.87万亩(占可流转76.37%),激活林业产值600亿元。 唤醒“沉睡山林”,是衢州20年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展示。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一光辉思想如星火燎原,在三衢大地上熠熠生辉,成为指引衢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灯塔。 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曾8次到衢州考察调研、指导工作,反复强调生态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依靠‘绿水青山’求得‘金山银山’”。 2017年衢州成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同年成为浙江大花园的核心区,2021年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年来,作为浙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钱塘江源头地区,衢州始终牢记嘱托,用坚决的态度、严格的制度、有力的举措,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从“靠山吃山”的资源消耗型发展向“养山富山”的生态价值转化模式的深刻变革。 当下,衢州正锚定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新目标、新定位,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四省边际绿色生态桥头堡、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 如今的衢州,森林覆盖率达65.06%,连续十一年获得“五水共治”大禹鼎,农村居民收入较二十年前增长约6.5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约3.9倍),生动诠释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深刻哲理。站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这条绿色发展的衢州路径,恰似一幅用二十年时光精心绘就的青绿长卷。 从“向自然索取” 到“与自然共生” 在开化县金星村,村民们记忆中的山林曾是“刀耕火种”后的荒山秃岭;江山路垄村的废弃矿场,岩层肌理间仍可见岁月刻下的痕迹。这些景象,是那个年代“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真实写照。 痛定思痛,衢州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开启了壮士断腕式的转型之路。通过“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硬核举措,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仅2022年以来就整治提升高耗低效企业1138家。“十四五”以来,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13.5%。这场转型虽经历阵痛,却为高质量发展腾出了空间、蓄积了动能。 思想破冰带来行动突围。在龙游溪口村,曾经的黄铁矿区变成创客云集的未来乡村,村民余建青把自家老宅改造成民宿,“一年收入顶过去砍十年树”;江山路垄村废弃矿场变身梅花鹿产业基地,形成“鹿粪变肥-秸秆喂鹿”的循环经济模式,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思想解放的闸门一旦打开,创新创造的活水便奔涌而出。 新动能培育,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绿色产业,2022年以来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80家,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制度创新,推行“河长制”“林长制”,将生态保护纳入干部考核;首创“环境眼”“环境码”数字化监管体系,公众可实时监督污染源。 立法定规,先后颁布实施《衢州市信安湖保护条例》《衢州市工业固体废物管理若干规定》等8部生态环保领域地方性法规,占全市法规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全省率先建立钱塘江(上游)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累计落实补偿资金1.8亿元,让保护者受益。 如今,金星村依托千年银杏打造古树主题公园,变“砍树卖树”为“看树赚钱”。村党支部书记徐雨录算了一笔账:“过去砍一棵树卖几百元,现在保护一棵古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一年能带来几十万元收入。”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到6000元增长到4.9万元,全村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从“砍树卖钱”到“护绿生金”,从“工业独大”到“绿色产业崛起”,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从“生态颜值”到“民生价值”,衢州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2024年度,衢州实现美丽浙江考核“大满贯”,是全省唯一一个囊括美丽浙江考核、城乡风貌提升、生活垃圾分类3项工作优秀和五水共治“大禹鼎一星金鼎”的地市。 真正的变革发生在人们的观念深处。20万“钱江源卫士”志愿者的出现,标志着生态保护已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这种文化觉醒比任何政策都更具持久力——当生态价值观深入人心,“绿水青山”的保值增值就有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这种觉醒也体现在常山郭塘村村民的笑脸上——得益于此前通过土地流转打造的60多亩月季花基地,村里出现“满园月季花,游客络绎不绝”场景;体现在杜泽老街的蜕变中——闲置农房变身文旅新地标,推动老街实现新IP高水平变现;更体现在龙游农产品的“出山记”里——48小时直达长三角餐桌的生态食材,正讲述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故事。 行走在三衢大地,满目苍翠的群山诉说着一个真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绝非对立,而是共富之路的“双向奔赴”。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绿色变革 唤醒“沉睡资产” 衢州拥有林地848.09万亩,森林覆盖率65.06%,但过去林地分散,收益周期较长。2024年1月,衢州获批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之后创新推出改革模式“一股份两平台”。农户将林地经营权折价入股村级合作社,县级国资公司建立林权收储交易平台,依托农村产权交易与管理平台搭建林权市场交易平台,打通“资源—资产—资本”链条。如今,全市已发放林地经营权证645本,激活10.35万亩林地价值。常山县林权交易平台最高溢价率达200%。 衢州唤醒“沉睡资产”的探索源于产权重构。 在常山县,“两山合作社”以政府主导模式,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2.4万亩林地、9.8万平方米闲置农房等碎片化资源集中收储,通过“生态云脑”平台进行数字化整合与价值评估。该平台归集12个部门1000多项数据,构建起包含资源交易、风险管控、绿色金融等六大场景的数字中枢,为“低小散”生态资源赋予规模价值。 开化县创新推出林地保护地役权改革,向村民颁发2753本地役权证。农户保留林地权属,但自愿承诺“不砍树、不毁林”,政府则以生态补偿反哺,将27.5万亩山林转化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围墙”。当村民从“伐木者”变为“护林员”,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改写。 碳汇革命,是衢州的另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在开化县马金镇,油茶林在烈日下泛起绿浪。花园村党支部书记邱朝贵手持碳汇监测单,指尖反复摩挲“2000吨/年固碳量”的数据——这片5244亩山林经碳计量后,以碳汇收益权质押获得300万元贷款,催生出了百亩油茶基地。 碳汇革命源于衢州在全国首创的碳账户体系。在开化县,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深入山林3个月,为37万株林木建立“碳身份证”:杉木年固碳12.6千克/株,毛竹5.3千克/株。当每一片叶子释放的氧气被量化为可交易的“碳货币”,森林从生态屏障升级为“绿色银行”。目前,全市建成60.4万个林业碳账户,碳储量2490万吨,年新增固碳90万吨。 碳账户通过数据驱动治理,将抽象生态价值转化为239.6万个可交易账户,绿色贷款余额7年增长984%。 制度创新,带来生态反哺民生的转化之路。 常山县青石镇和尚弄村,2500亩的油茶苗长势正旺。这片种植基地,曾是一片荒芜山野。“我们这儿山多地少,以前村民守着山林却赚不到钱。”村党支部书记蔡永军坦言。 为走出困境,村里与常山“两山合作社”合作,村民由此拿到土地流转“租金”每亩每年500元至700元、就近务工“薪金”每月3000元至5000元,产业分红“股金”按照入股的金额按比例分配,实现“一地生三金”。 常山县农投集团生态资源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君君介绍,项目已带动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村民增收146万余元。新一轮2070亩油茶共富标准地项目启动后,山林地利用率将提升至65.6%。 在开化县林业局指挥中心,大屏上的绿色波浪线正不停地跳动。技术负责人指着其中一段上扬的曲线解释:“这片毛竹林刚完成间伐,移除了老竹病竹,促进新竹生长,固碳效率提升了15%。”随着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碳汇资源库越来越完善,开化的碳资本正通过云端往全国交易市场上跑。 茶农王永福把茶园接入碳监测系统后,惊喜悄然而至。贴了“低碳认证”的茶叶,价格一下子涨了40%。“以前就卖个茶青钱,现在连茶叶呼出的气都值钱。”更让他高兴的是“碳汇致富贷”,用未来30年的碳汇收益权作抵押,茶园改造的钱有了着落。 正如北京大学光华学院院长、金融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俏所说,在政府管控框架下,植入强大的市场激励机制,当减排行为能直接转化为信贷优惠、金融权益、市场收益等实质性回报时,个体与企业的行为逻辑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外部强制的“要我减”,内化为利益驱动的“我要减”,构建可持续内生动力系统。 这场由数据驱动的绿色变革,其价值不仅在于当下的减排成效,更在于它指明了未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清晰路径——以数据为基、以金融为桥、以价值为引,方能汇聚磅礴之力,共赴双碳之约。 逐梦“两山”拓新途 当“两屏十丘”的苍翠浸染街巷,“九水六湾”的碧波倒映高楼,在这幅徐徐展开的生态画卷中,这座千年古城正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翼、智慧为脉”,跑出山水花园城市建设的“衢州速度”。 面对省委、省政府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生态省的决策部署,我市围绕加快打造四省边际绿色生态桥头堡、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的战略目标,如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在市委八届十次全会擘画的绿色发展坐标系中,未来三年,一系列山水重塑项目将让自然以更灵动的姿态融入衢州城市肌理,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成长中的花园。 以污染防治筑牢生态之基。在智造新城,康鹏化学的污水暂存池焕然一新,1250米围堰及地沟经过环氧树脂防腐处理,如同披上防渗“铠甲”。我市将强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完成全市546个治气减排项目,深入实施碧水行动四方面14项重点任务,深化高新园区地下水修复、氟化工业新污染物治理、全域国家“无废城市”建设3项试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以共富共美打造全域花园。盛夏时节,在钱塘江源头的层林之间、幽幽溪涧,闲庭信步的“林中仙子”白鹇、嬉笑打闹的黑熊一家和静静生长的长柄双花木等,共同构成了动植物生存的绿色乐园。我市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钱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挂牌命名,并推动全域和美乡村建设,力争今年年底全市和美乡村覆盖率达到65%以上。 以改革创新完善治理体系。作为全国首批林业碳汇试点市,衢州构建的60.4万个林业碳账户,让2490万吨森林植被碳储量有了数字化表达。目前,衢州正进一步迭代碳账户体系,构建碳预算化管理、项目碳评价、碳排放预测预警等“碳双控”治理体系,并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管体系,通过数字赋能提升生态问题的发现能力。当科技与生态深度融合,衢州正走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智慧环保之路。 以区域联动绘生态长卷。今年6月,鹰潭市正式加入浙皖闽赣“联盟花园”。衢州、黄山、南平、上饶及鹰潭正酝酿着更大的动作:打造“百元购卡,享万元权益”的文旅惠民卡,以“95号公路”为核心推出“联盟花园”品牌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IP。同时,衢州正持续深化四省边际生态协作,深化省际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推进跨省生态廊道建设,争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跨省应急联防联控等方面谋求更多协作。 最美的风景,依旧在路上。衢州并未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而是不断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今年,我市将碳账户立法提上议事日程,9月份将提交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构建多层级减污降碳协同体系,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制度优势,为全国碳中和实践提供地方样本。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绿富同兴,未来可期。如今的衢州,每一片绿叶都在诉说绿色发展的故事,每一泓清泉都在映照生态文明的智慧,“两山”理念已深深扎根三衢大地。展望未来,衢州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两山”理念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耀眼的光芒,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衢州智慧、衢州方案! (衢州日报 记者 徐双燕 蓝晨 郑菁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