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林业局简报2025年第15期(林长制工作专辑58) |
| ||||
浙江省林业局简报
第15期 林长制工作专辑 58
浙江省林业局办公室 2025年9月2日
【编者按】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全省各地充分发挥林长引领作用,坚持体系、机制、措施联动并举,聚力发展生态、富民、人文林业,为绿水青山筑起“制度盾牌”,为金山银山安上“绿色引擎”。现编发湖州市、台州市、杭州市上城区、泰顺县典型案例,供各地交流借鉴。
l 湖州市依托林长制“点线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l 台州市“林长+政协”汇聚共商共护绿水青山动能 l 杭州市上城区闻“令”首发集体统管山林地收益权证 l 泰顺县以林长制推动森林防火“三防”体系建设
湖州市依托林长制“点线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湖州市依托林长制找准责任落实、治理联动、格局优化三个发力端,高效推进市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一是锚“点”发力,压实保护责任。市林长办将野生动植物保护纳入《湖州市林长履职工作规范》,出台《湖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13个部门的野生动植物保护职责分工。市县两级累计发布总林长令15个、开展巡林调研117人次。二是跨“线”协同,激活治理动能。市林长办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常态化开展“清风”“利剑”“张网捕鸟”等专项治理行动,累计侦办涉野犯罪案件227起,立案查处涉野行政案件70起,立案查办涉嫌违法犯罪人员358人,处罚金额达25万元。三是扩“面”提质,优化生态格局。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立环太湖六市联合林长制联席会议轮值制度。全域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境内现有野生脊椎动物472种、野生植物3010种。争创珍稀濒危物种抢救保护标杆范例,德清朱鹮种群数量达960只,成为全国第三大朱鹮种群。
台州市“林长+政协”汇聚共商共护绿水青山动能。台州市创新“林长+政协”履职模式,通过巡林调研、专题协商等举措,汇聚共商共护绿水青山的强大动能。一是建言资政,共商发展路径。市政协和市林长办聚焦“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主题,联合召开关注森林活动专题会议,深度研讨全市森林生态保护路径。市政协主席、市关注森林组委会主任叶海燕开展专题巡林,实地走访仙居括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地,调研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二是政策赋能,共护古树名木。针对国清寺古树名木保护焦点,市林长办会同市政协召开“全面加强台州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专题协商会议,推动出台《台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实施细则》,组织委员、专家开展为期3月的实地调研,摸清全市14387株古树名木资源底数,完成15株濒危古树抢救复壮。三是规划引领,共享美丽林相。市政协邀请林长制协作单位、林业专家及基层代表建言献策,推动编制《台州市美丽林相提升工程规划(2025-2030年)》,谋划实施30万亩美丽林相提升工程,涵盖高速沿线、古道沿线、江河两侧等十大重点工程项目,聚力实现“林城交融、林产融合、林文辉映”。
杭州市上城区闻“令”首发集体统管山林地收益权证。上城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区总林长令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部署要求,在全省率先实施集体统管山林地收益权量化到户改革试点。一是量化到户,盘活“沉睡资产”。8月1日,丁兰街道沿山村颁发全省首批89本集体统管山林地收益权证。创新“确权+量化”双轨机制,完成全村287户村民收益权份额认定,首批800余亩集体山林经营权统一收储。推行“夜会+入户”模式,开展政策宣讲30余场,化解历史遗留纠纷5起,实现资源变资产平稳过渡。二是运营增效,探索“多元转化”。组建村级强村公司统筹运营,引入中国民贸一乡一品等10余家企业开发林下经济综合体,创设“丁兰有礼”品牌,带动就业50人,预计年增收80余万元。全省首创“林权奔富贷”,推动金融机构按年收益10-20倍放大授信,发放企业意向授信200万元、农户意向授信20万元。三是数字赋能,践行“阳光共富”。联合浙江农林大学开发“上城林业共富平台”应用场景,实现资源管理、产业发展、收益分配等全流程线上办理。建立“农龄股30%+人口股70%”的收益分配机制,线上实时公示产业投入、产出、收益明细。 泰顺县以林长制推动森林防火“三防”体系建设。泰顺县以林长制为抓手,全面提升森林火灾制防、技防、人防建设水平,有力管控森林火灾风险。一是复盘报告,建立责任闭环。出台《泰顺县森林防灭火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细化森林防灭火组织、统计、奖惩及问责办法,建立完善责任落实闭环机制。县林长制工作要点明确实行森林火情复盘报告模式,做到森林火情件件有约谈、有复盘、有追责,累计完成复盘报告55篇。二是高空智巡,消除巡护盲区。县林长办牵头融合林业、应急部门数字防护体系,集成“高空智眼”,建设静态监控设施141处,配置巡护无人机10台,建成“动静结合”的森林巡防数字化高空网络,有效降低山区隐蔽性森林火灾发生率。三是森专一体,锻造专业队伍。县林长办联合应急部门探索“森专一体”建设,有机融合全县10支乡镇森林消防队与专职消防队,实现共用营房、训练场地、值班指挥系统和扑火装备。充分发挥林长统筹调度优势,持续开展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县级森林防灭火物资仓库、森林防火阻隔网带40公里、应急取水点333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