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乌岩岭跻身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亮相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 |
| ||||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开幕。这场吸引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名代表参与的国际生态盛会中,泰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2025年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新成员参会并接受证书,泰顺蕴含“山城智慧”的生态保护实践,获得权威认可。 作为浙南生态屏障,泰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93.48%的高森林覆盖率,构筑起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区内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种类占浙江省总量50%以上,生物多样性富集度居全省前列,黄腹角雉、穿山甲、南方红豆杉、中华水韭等濒危动植物在此安然栖息,这里还是全球唯一的黄腹角雉保种与科研基地,其野外种群已达520多只,凭借独特生态价值,被誉为“天然生物基因库”与“绿色生态博物馆”。 长期以来,乌岩岭保护区以“机制科技协同、科研实践驱动、项目融合推进”三维发力,蹚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赢的特色路径。一是织密高效生态管护网。乌岩岭以创新机制与科技赋能构建全链条防护体系,创新“跨部门联合执法+司法提前介入”模式,搭配“日常巡查+专项督查+智慧监控”三重管护,推动管护从“人力密集”转向“科技集约”。二是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硬支撑。乌岩岭从人才、技术、科普三端强化保护能力,设立全省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率全市启动卫星样地研究,成功绘制全国首张黄腹角雉适宜栖息地分布图,年均接待研学、考察群体超1万人次,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度传播。三是实现生态价值向民生福祉转化。乌岩岭深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与经济、民生深度融合,引导生态敏感区群众搬迁,依托“权随人走”权益保障机制,每亩60元公益林补偿标准惠及超1.1万群众,并通过完善交通路网、培育林下经济,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的跨越。 从生态守护到科研突破,再到社区协同发展,乌岩岭的实践成果赢得广泛认同,也将推动其进一步对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建设标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廊道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等领域贡献“泰顺样本”。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