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4专题专栏/col/col1276440/index.html“百千万”专栏/col/col1229001950/index.html经验交流/col/col1229001954/index.html
经验交流

    湖州市南太湖国土绿化示范项目打造“生态+文旅+产业”融合新标杆

    发布日期:2025-09-05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省林业局
    字号: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部门主动靠前服务 以示范项目助推“太湖9号公路”生态富民

    ——湖州市南太湖国土绿化示范项目打造“生态+文旅+产业”融合新标杆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关键节点,长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林业)局以中央财政支持的南太湖国土绿化示范项目为核心抓手,聚焦“太湖9号公路”生态廊道建设,提前谋划、主动靠前,以“精准服务前置、发展需求预判”的工作模式,推动交通通道向“生态保护+产业增收+百姓致富”的共富纽带布局,积极绘就“路在林中延展、产业因绿勃发、百姓依景而富”的乡村振兴蓝图。

      一、规划先行,提前构建生态廊道布局框架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太湖9号公路”生态廊道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在项目启动前即开展全面预判与系统规划,针对沿线可能存在的山地退化林(竹)面积广、平原绿化覆盖率低等问题,提前搭建“精准化修复、系统化治理”的规划框架。一是提前排查底数。项目未落地前,已组织团队对沿线山地退化林(竹)分布、平原绿化空白区等进行实地摸排,建立详细台账,为后续修复方案制定提供精准依据。二是坚持科学预研。提前统筹绿化空间与生态资源承载能力,避免“重景观、轻实效”的粗放式建设倾向,在规划阶段就明确“节约成本、强化生态功能”的导向,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固碳释氧等生态目标纳入前期设计,为太湖流域生态安全提前筑牢“规划层面的绿色屏障”。三是联动任务预整合。在规划阶段就将国土绿化与“绿美乡村建设、珍贵乡土树扩繁、森林抚育”等工作进行提前衔接,梳理任务清单、明确协同路径,确保后续项目推进时能实现“一片绿化、多重规划效益”,为区域生态质量提升提前铺好路径。

      二、生态筑基,前置培育产业融合发展势能

      依托南太湖国土绿化示范项目,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生态修复工作启动前,就提前谋划“生态+产业”的融合路径,以“太湖9号公路”为纽带,主动对接沿线自然与人文资源、村落发展需求,为后续“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提前布局。一是文旅融合提前对接。在太湖图影景区、龙之梦乐园等周边区域,项目启动前已主动走访景区运营方、乡镇村委,探讨“退化林修复后打造湿地观鸟基地”“白天森系体验+夜间文旅消费”的联动可能性,提前梳理合作需求,为后续文旅融合破局做好准备。二是林下经济提前研策。针对山区村退化林(竹)治理后可能面临的产业发展问题,林业技术团队提前开展调研,引入“竹林+共生”生态种植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对灵芝仿野生种植、生态林下养鸡等附加值产业的技术要点、市场前景进行前置分析,为后续农户参与产业发展提前储备技术方案。三是产业共富提前谋划。提前调研沿线村落的特色农产品资源、现有农业业态,预判生态修复后“太湖9号公路”沿线景观提升对产业转型的带动作用,规划“生态景观+农产品推广”“单一农业向多元业态升级”的初步路径,为后续农业与文化、休闲、体验等业态融合提前搭建思路框架。

      三、服务靠前,创新前置保障改革发展模式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三前置”服务模式为核心,在项目正式推进前就筑牢保障体系,通过“规划前置锚定方向、技术前置破解难题、机制前置保障长效”,为“太湖9号公路”生态富民工程提前扫清障碍、夯实基础,树立主动服务的工作样板。一是规划前置听需求。项目启动前即联合乡镇、村落开展多轮实地调研,主动收集村民增收诉求、村落产业发展需求,将这些诉求与生态修复目标一同纳入规划预案,确保规划方案“落地即贴合需求”,避免后续返工调整。二是技术前置解难题。在农户尚未开展实际种植、修复工作前,已组建由林业专家、乡土人才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提前开展技术培训、印发操作手册,并针对退化林(竹)修复、林下产业种植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进行前置推演,提前解决“后续农户想干不会干”的潜在问题。三是机制前置定规则。在项目未产生实际收益前,已提前组织政府、企业、农户代表开展座谈,研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农户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框架,初步明确生态补偿标准、产业收益分配原则,为后续项目长期稳定运营提前划定权责、预留保障空间。

    (长兴县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