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光辉历程

北京十大建筑:新中国建筑发展的里程碑

发布日期:2021-05-31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中国妇女报
字号:


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建什么样的首都?如何建设首都?如何使建筑服务于广大人民?成为当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当时新中国所有建筑师心中思考的问题。

1958年,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在党中央和毛主席亲自领导下,政府决定在首都北京建设十大国庆工程。国庆十大建筑最后确定为: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和华侨大厦。

1958年9月6日,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召集了北京1000多名建筑工作者开会,作关于国庆工程的动员报告。除了组织北京的34个设计单位外,还电请了上海、南京、广州、辽宁等省市的30多位建筑专家,进京共同进行方案创作,涉及政治、文化、展览、酒店、交通、体育等多种建筑类型。

建筑形象要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特点,在十大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以张镈、赵东日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二代建筑师从中国国情出发,努力探索中国现代建筑创作道路,形成了鲜明的创作思想,即:立基传统的创新精神、整体协调的环境观念、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质朴求实的经济观念。

其中,人民大会堂工程巨大而复杂,需要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设计施工周期短,非常艰苦。早在1945年,毛主席就有了建设“万人大会堂”的想法,当时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会议的代表共755名,狭小的场地条件下,代表们只能坐在长条木椅上肩挨肩,连伸手喝口水的空间都有些困难,甚至有些代表实在没地方坐只能站着参加会议。

当时的亲历者建筑结构专家李国胜回忆:“晚上都要加班,整晚都在设计图纸。1959年3月初我们已经完成了钢结构部分的全部图纸,一共3600多张,这么短的时间能完成,靠的就是艰苦奋斗。”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伟大的十年》一文说:“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这样大的建筑只用了十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它的精美程度不仅远远超过我国原有同类建筑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属于第一流的。”

最亮眼的,就是它的室内设计,周恩来总理用王勃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为意象,提出墙面与顶棚用弧形曲面连成一体,用鸭蛋青为主色调,一颗红星在中央,周围做成滴水涟漪,一波波荡漾开来……“水天一色”的绝妙构思具体而生动,也避免了空间尺度失衡,体现人民殿堂的亲和力。

而在人民大会堂的对面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由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它的诞生解决了各类展览没有自己场地的缺憾,设计师很巧妙的采用“目”字的这种布局,通过比较大的院落和柱廊,把比较小的建筑规模尽量展开,然后让它可以和对面的人民大会堂取得一个比较对应的体量,并且通过人民大会堂的实与空的柱廊,形成一实一虚交相辉映的变化,这两组建筑,配合整个天安门广场的规划,构成了一个十分大气而又具有震撼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徐全胜认为,以人民大会堂为代表的十大建筑体现了党的伟大、社会主义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建筑本身就是国家级的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产物,还能体现当代的科技成果。“如今,我们响应党中央号召,由新基建走向新建筑,既要强调建筑中所承载的产品、科技和技术来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也要弘扬中国文化,做中国建筑文化的引领者和建筑科技的创新者。”

(见习记者 高越 北京林业大学学生 刘青杨)